A投资模式(或者说策略):长线持有100本金,择机使用融资杠杆做阶段性交易。
B投资模式(策略):长期持有杠杆,即一次性在某个低估值位置选择确定性标的满仓满融。
由于使用杠杆的原因,在选择B策略时,必须非常谨慎选择确定性的标的。
考虑到融资利息8.35%,选择的标的一定得是低估的标的,确保权益增加是利息支出的2倍附近。
简单地讲,市盈率当在6倍以下。
问题来了,满足这样条件的标的,股价往往会长时间(80%的时间)地维持平稳上涨。
扣除利息支出,按照每年2倍权益计算,一年获得额外收益相当于8.35%,对本金的贡献率仅仅只有0.0835/1.167=7.15%.
而想要获得7.15%的本金贡献率,根本无需使用长期杠杆的策略,A股市场机会有的是。一年抓住一次有利机会快速使用一次杠杆即可(前提是投资者的估值能力足够)。即便使用杠杆暂时无法实现目标,相当于满仓满融策略,由于低估,无非也是等待时间而已。
可见,只要股价是慢慢上涨的,对于成熟投资者而言,选择A模式大概率是优于B模式。
C投资模式(策略):进一步思考,如果选择A模式,就没有必要非得选择100%的本金仓位,可以选择中庸的70%的本金仓位做长期持仓。剩下30%的本金留作动态交易使用,一旦股价处于极端位置,同样可以选择杠杆资金获取收益。同时,也没有必要非得选择保守的标的,应该选择弹性较大确定性可控的标的。
一般来说,选择C模式会优于A模式。
暂时的推论是:A模式优于B模式,而C模式优于A模式。是不是由此得出结论:C模式一定优于B模式?
我的答案:不是。
那为什么?
我们假设,一旦市场出现快速上涨行情,选择B模式的策略,仓位远远高于C模式,很有可能是B模式的最终收益率远远大于C模式。
本文结论:
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C模式优于A模式;A模式优于B模式;B模式优于C模式。
好比童年时代的石头剪刀布。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机械的否定他人的投资模型,事实上,每一位成熟的投资者都会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选择,尤其是长时间的投资风格,更没有必要去做短期的自我评价。
高手和高手,是各有其道的。通向罗马的路,很多条、很多条。
随性而写,仅是举例,不到之处请多包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