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个股的估值高低,一般而言,绝对不能离开公司的财务状况。
站在更高的角度讲,就是商业思考,投资者要有商业洞察力,这要求实在太高。
再站得高一点,光有商业洞察力还不够,需要对管理层做判断。
商业前景好,老板人品不好,有啥用?
我们常用PE、PB等估值法,非常的简单和实用。
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有投资者反驳说,使用这种手段的投资者,是初学且机械的投资者。
甚至有人下结论:采用这样的估值方式,是不懂得估值和投资的人。
反对的逻辑就是:公司是动态的,不能这样机械。
这反驳,是很有道理。
事实上,绝对绝对正确。
但是,但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有谁能够把这句话真正的讲透。
换言之,只是个标题党。
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讲透,因为极大多数下此结论的投资者,思维方式中有非黑即白的倾向。
思维本身,可能就是机械僵化的一族。
这个话不展开。
一句话,投资者在用PE、PB估值时,必须要思考这家公司能不能用?适不适合用?
什么样的公司能够用?适合用?
首先,要思考什么样的公司不适合用,甚至不能用。
很多人说到港股的融创。融创可能是低估过,但是这种低估是有巨大风险的。
融创的风险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孙宏斌自身,他是赌徒;二是来自政策和房地产价格的走向。
融创的风险来自于房价的大起大落。
房价价平稳上升,储备量大,财务杠杆大,获益,反之,则有可能迅速破产。
对于万科这样的平稳发展的公司,它的土地储备是逐年温和增加的房地产公司而言,万科的抗击打能力远远大于融创这样的土豪。
由此,评估融创是否低估,低估多少,难度显然要大得多。
买不买融创这样的公司,一是取决于你的主观判断,第二还要考虑投入资金大小。
而对于兴业银行这样的低估,闭着眼睛都可以满仓。
兴业银行的管理层,没有作假的动力,也没有必要造假。
当一家公司想做成低估的表象,做给投资者看,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A股的一些个股的造假史,你自己随意想想,都有一大把。
骗子的强项,就是让你觉得有利可图,一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