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有两种主要的逻辑思维:权益思维和估值思维。
在我的投资个格言中,最后四个字是:权益思维。
权益思维是基础性的,较简单的思维方式,估值思维相对复杂、也相对难度高。
但是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投资的基础,后者是投资的升华。
严格的讲,我还处在第一阶段:以权益思维为主要逻辑的投资方式。
两者最极端的差别是:账面可见的折价和溢价区分。
最“左”的权益思维投资者,无疑是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自己运用的安全边际,最核心的就是账面权益折价。俗称捡“烟屁股”。
格雷厄姆式的投资是权益思维代表的的最左端。
他几乎不考虑未来的权益,更多关注静态的、眼前的权益折价。
成长股投资,相比于格雷厄姆极端方式,投资的理念和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也是估值思维投资方式的最极端。
在此类最极端投资者眼中,没有成长就没有大的投资价值。
事实上,既具有纯粹的权益折价,又同时具备成长的投资机会很少。
简单的讲,离开了成长,估值思维恰恰是危险的。
估值思维的普及和发展,才有了这样的说法:估值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一半是艺术,可见,估值不简单。
而最极端的权益思维是不包含估值思维所说的艺术的,唯有折价高低。
权益思维的安全边际和估值思维的安全边际并不矛盾,在现代投资体系中,两者往往是交叉的。只是前者简单一些。
估值思维中的安全边际是基于估值为基础的,着重于成长性,或者说业绩的增速保障。一旦预期不达,就会对投资者产生不利。
权益思维中的安全边际主要基于企业业绩的稳定性,只要业绩尚可,折价明显,也是机会。
老练成熟的投资者的终极体系,应该以估值思维为主。
我还在争取目标的路上。我还未老。
巴菲特的投资体系转型的一个标记是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彼时看到的是可口可乐的护城河和成长性依旧。
但那个时候,巴菲特58岁。
至于十年后,可口可乐后来失去了成长,那是后话。
事实上,1998年,巴菲特已经68岁。
我猜想,这把年纪卖出可口可乐再大规模的尝鲜,心理上和生理上已经不太现实了。
何况,可口可乐依然优秀,护城河依然高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