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在1988年的那个夏天

(2016-08-27 23:09:42)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市杂谈

 

    部分描述摘自《奥马哈迷雾》。

    1988年6月--1989年3月,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累计达9340万股,投资总额高达10.23亿美元,占可口可乐股票总数的6%。

    截止1988年和1989年年底,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市值分别占伯克希尔股票总值的20.7%和34.8%。买入的市盈率为17.4倍和14.5倍。

    在买入可口可乐股票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可口可乐股票在伯克希尔股票投资组合总值的平均占比约为37.1%。

    截止1997年伯克希尔持有的股票总值约为362亿美元,其中持有的可口可乐约为133亿美元。

 

    之所以买入可口可乐,主要原因是巴菲特的投资标准发生了改变。

    在买入可口可乐的前一年致股东信中写到:“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优秀的企业,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平庸的公司,查理跟我发现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必须注意的是,本人虽然以反应快速著称,不过却用了20年才明白买下好企业的重要性。刚开始我努力寻找便宜的货色,不幸的是真的让我找到了一些,所得到的教训来自于农具机械公司、三流的百货公司与英格兰纺织工厂等公司。”

 

 

    可见,巴菲特之后买入可口可乐其实是对这一目标和感悟的身体力行。

 

    我在猜想,巴菲特真的是用了20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我想,既对又不对。为什么?

    简单的说说对的理由:

    巴菲特以合伙人的形式开始规模性、专业性的投资,出于投资人的压力必然会考虑谨慎原则(不亏损);从年轻时就师从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捡烟蒂"的寻找安全边际的投资理念,虽不一定是根深蒂固,但确实也是一种长期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两个因素的叠加,采取安全边际为主的投资理念并没有不妥。毕竟不亏损是出资人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伙实业能够长期做下去的坚实保障。实际上,安全边际前提下不只是不亏损,且极大概率可以赚钱。

 

    再说说不对的理由:

    凭借巴菲特的数学头脑,计算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和便宜价格买入平庸公司的利弊辩证关系,巴菲特应该心知肚明。根本不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醒悟。

    我在猜想,简单的分析,短期三五年而言,寻找安全边际能够确保不亏损或者说获取一定的收益率的概率要比前者来得更加有保障。但从长期而言,比如10年、20年以上的持股方式,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毫无疑问,要比选择安全边际念更加稳妥。

    合伙人不可能像巴菲特自己一样能够坚持那么长的时间。但在伯克希尔20年的优异业绩支撑下,巴菲特再去选择合理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的投资理念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合伙人已经高度信任伯克希尔驾驭投资的能力。

 

    我的猜想是,巴菲特自己说20年才醒悟,恐怕更多的是有谦虚的成分在里面。当然,在谨慎原则下,前20年选择安全边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资产管理人要被出资人认可是需要时间的,20年并不算长。

 

    在这之前,巴菲特对优秀企业的买入标准是:非常合理的价格。

    终于在1988年改成:合理的价格。

    把时间拉长,确确实实的讲,非常合理的价格和合理的价格相比,综合而言,选择“合理的价格“可能更加理性,甚至更加的贴近市场实际。

 

    让我想起了2014年初,120元的贵州茅台,多么的相似。

    1987年的美国股灾以及新口味的可口可乐灾难,终于让巴菲特在1988年的那个夏天完成了大脑与眼睛的联机动作,花巨资重仓买入“合理价格“的可口可乐,而不是以非常合理价格买入可口可乐。

    当然,1988年的可口可乐被双杀,只是一个契机,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巴菲特顺其自然的选择理性的投资理念。

 

    所谓的改变和“醒悟“只是一种表述方式。

    20年的“醒悟“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和必然。

    这是我的遐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