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可依然有很多投资者没有深刻的理解这个道理。
既然是买公司,我们需要选择不会倒下的公司,或者说选择优秀公司抛弃不好的公司。
不会倒下,投资者会联想到“不死鸟”这个比喻,或听说过不死鸟的形象比喻。
但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公司是不死鸟,我们需要拓展思维,不能单纯的思考上市公司会不会退市、有没有未来。
如果单纯的去理解不死鸟,仅仅把上市公司退不退市作为评价不死鸟的标准,那么就没有实际的警示意义。
因为从A股历史看,几乎很少的上市公司真正退市的,最近几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更少。
很多投资者以为自己手上养的鸟不太可能是会死去的鸟,以为自己拿的都是不死鸟。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投资者确实是没有遇上过死去的鸟。我也没有。
如果把个股运行的股价轨迹看成是一艘海洋中行驶的船,大浪、小浪不可预测。而每天看整个股市更好比是海陆空加潜水舰无规则的运动状态。
永远都不要指望这些轨迹会按照设定的运行方向运行。短期而言,股市没有舵手,大家玩的都是漂流。
不要指望股市的大海会有风平浪静的一天。
真正的不死鸟思维,不是简单的思考会不会死去,而是有另外的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避免高估值思维。
投资思维,若想明白了其实就那么几招。
表面看,中国石油是不死鸟,这一点毫无悬念,而48元的中国石油恰恰是投资者遇上的“死鸟”。
哪怕是24元的中国石油也是死鸟。
同样,银行股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死鸟,但是如果高位买入也是投资者手上的“死鸟”。
不是吗?
今天晚上,有前辈的股友告知我,曾经在11元多买入过建设银行,且下跌途中还做出加仓策略,结果可想而知。
我查看了建设银行11元多的位置,恰好是07年上市不久的时间段。
那个疯狂的牛市年代,实际上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也可能是属于正常的想象,相信有投资者遇上过同样的处境。
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朦朦胧胧不知所以然的入市,也是极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买入。
幸好,我没有遇上这样的投资年代,也没有在盲目的状态下大规模的进入股市。
不管在什么时间节点上入市,如果投资者毫无常识,那么结果依然会非常惨的。
我曾经说过,未来的牛市是依然会是新手的坟墓。信不信由你。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不死鸟命题,其实同样深藏着宽广的思维带,
对任何简单的投资经典,我们都要有足够深的思考,千万不要简单的“误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