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汽和海螺举例谈第一单如何买入

(2014-02-08 22:43:14)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市杂谈

 

    股票投资同样符合万事开头难的原则,可以想象你选择的个股的第一单买入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曾经在很多篇的博文中谈过估值的重要性,但是我似乎从来没有直接谈论过此话题。

    我以上汽集团和海螺水泥举例来说明第一单该如何买入的话题。这两个标的是我常提到的。

   

    因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选择标的的风格也一定不同。对于这一点,我想应该没有异议。

    但是,我是要从基本面的投资风格来谈这个话题。所以,选择的标的一定要符合可长可短的投资属性。

    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估值的意义并不重要。虽然很多趋势投资者也大谈价值,但本质上都是空中楼阁。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短线投资第一要关注的是股价便宜。而长线投资需要关注的除了股价相对便宜以外,还必须关注业绩的稳定性和净资产收益率必须高于15%。

 

    上汽集团和海螺水泥都是既可以长期投资,也可以短期操作的好标的。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净资产收益率高,最近五年平均超过15%。二是股价便宜,且都处于近几年的底部区域。

    我们看上汽集团和海螺水泥的周K线图:   

上汽和海螺举例谈第一单如何买入

上汽和海螺举例谈第一单如何买入

   

    我一直坚持认为13元的上汽集团和14元的海螺水泥是值得买入的价格区域。

    因为无论从基本面还是市场先生的报价分析,都是可以判断这样的价格是属于底部区域的股价。

    事实上,很多股价的底部是需要市场来确认,这一点必须引起投资者的重视。除非你是超长线的投资者。

 

    从上面两张K线图可以直观的知道,上汽集团的低点是11.17元,海螺水泥的低点是11.88元。

    由此,我们可以把11元和12元看成是上汽集团和海螺水泥的股价底部区域。即便市场再次出现恐慌性的下跌,也基本可以断定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

    并且从它们的股价运行区间发行,这样的股价切入点往上看,都会有接近或超过50%的空间。

    尤其是随着净资产的增厚,以及未来估值的修复可能性,投资的风险基本可控。

    并且运用适当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把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如果你是稳重而又坚信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那么,利用融资手段更是可以把这样的投资做到极致。

    我把前期的股价低点区域11元和12元暂时作为将来可能再次出现的低点,那么,利用下跌20%必须考虑建仓的原则可以推断出上汽集团可以考虑第一单买入的价格大致在13.75元以下,而海螺水泥可以考虑第一单买入的价格大致在15元以下。因为这样价格的买入,一旦股价下跌20%,也就在11元和12元附近,接近前期低点而已。

 

    事实上,再次跌至前期股价低点区域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用不着非要在下跌20%的时候才考虑加仓。

    在我的投资决策中,我第一单买入时,是十分渴望股价会下跌至我的预期价位,即再次下跌20%上下。

    一旦遇上这样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的再次建仓。当然,个股如果出现基本面的恶变该当另外一回事情。

 

    在实际操作中,单纯的如果第一单买入以后股价往上走而不被套,往往是赚不了大钱的。我举例说明:

    因为你不能用全仓资金考虑买入第一单。如果设定一个下跌档位,那么只能运用50%的资金买入第一单,如果设定两档的下跌空间,那么只能运用三分之一的资金原则。当然,你可以把将来可以融资的资金计算进去。

    这个计算稍有点复杂,因为你必须考虑股价每一次下跌,可以担保的本金产生变化。我不在这里一一说明。

    而15元以下买入海螺水泥后,如果股价急涨,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上涨,不能轻易的追涨。

    我的投资字典中是没有“追涨”两个字的。追涨违背风险控制原则,除非你追涨的同时设定好止盈、止损原则。

    如果15元以下买入海螺水泥,一旦股价再次跌至12元附近,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再次加仓,这样的投资结果往往能够赚取更大的收益。一旦股价修复至16.5元以上,你已经可以获得35%的本金收益率。

 

    事实上,稳妥的投资风格是遇上买入以后股价涨也好、跌更好,并且长线、短线都不用担心。

    这样的投资是轻轻松松的。

    再一次希望我的浦发银行下跌至8元附近,我会用完我所有可以运用的资金杀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