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野蘑菇(散文)

(2017-12-25 08:36:54)
标签:

捡野蘑菇

童年

故乡

分类: 故乡与亲人

在我家的右边,便是一片青冈林。青冈林里最能生野蘑菇,其他树木的林子,要么不生野蘑菇,要么很少生。这原因可能生物学家能说明白。

野蘑菇一年有两个生长季节,分别是春天和秋天,为期时间各一个月左右。又因为两个季节的具体时间分别是栽秧的时候和割谷的时候,所以叫做“栽秧菌”和“割谷菌”。

一般情况下,在下雨天青冈林里的菌子生得多一些,特别是在边下着小雨一边出着太阳的天气,那样的天气有助于菌子的生长,第二天菌子一定会比较多。也不是每年青冈林里都会生很多菌子,好比桃树、李树,不是每年都会接很多的果子,可能三四年就要歇树一年,林子里的菌子也是。

每到了春季,还没有开始生菌子,布谷鸟就开始布谷布谷地叫个不停。故乡的人认为布谷鸟是野蘑菇的使者,它一叫,菌子就如小草们如沐春风般长出来。听到布谷鸟的叫声,知道捡菌子的时候就要到了。

每逢到了生菌子的季节,清晨,甚至还没有天亮的时候就提着桶儿、提篮或者拿着瓷盆开始出门,往林子进发。因为怕别人抢了先,再去捡就捡不了多少。有时候我跟奶奶一起,大多数时候还是我一个人,春天的清晨,林子里充斥着雾气,捡了自己的林子,还去别的村里的林子捡,林子里的蘑菇并没有归宿谁的家,而别人不能捡。基本捡蘑菇都不会约着别人一起去,都想自己捡得多一点,不愿意分享。往往回家就是满满当当的一桶,一盆或一提篮了。有三大姑、大脚菇、正红菇、青头菌、重阳菌,还有铜绿菌、松乳菇、黑虎掌菌、黄丝菌……。

儿时很喜欢去林子里捡菌子,天蒙蒙亮就被爷爷奶奶叫起床,可一旦想到是去捡菌子便兴致勃勃地从床上跳起来,一点惺忪地睡意都没有了。捡回菌子或煮汤,或炒,或煮面条。但自己不十分爱吃菌子,并不是菌子不好吃,而是家里的条件和技术有限,菌子里油水都没有,作料就是海椒,洒些盐巴,还有就是因为怕中毒,放几瓣大蒜,有时连味精都没有,做出来实在很难好吃。只是喜欢体验捡到菌子的乐趣。关于哪些菌子有毒哪些没有毒,不知道如何辨认,因为老人们已经告诉我们哪些菌子没毒哪些菌子有毒,但故乡的森林里不会出现新的菌子物种,有我们也不捡。我们只知道故乡的森林里哪些菌子是可以吃的,要是新的菌子,就不一定知道哪些能吃了。煮菌子的时候尽量煮得很熟,不熟的菌子最容易中毒。煮菌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盖着锅盖煮,那样的话有毒的菌子不说,没毒的菌子吃后也要中毒,这是为什么呢?我说不上来,最终只得出个“兴许”,兴许是没有毒的菌子本身是有轻微的毒,不盖锅盖煮,本可以散开,盖着锅盖煮的菌子的毒气散不开,被吸收了,吃后也会中毒。这是老人得了教训的经验。煮菌子的时候还要注意放些蒜,有助于祛毒,这是什么缘故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只是故乡的人都在这样做,所以自己也照做。故乡也有人吃菌子中过毒的,因为盖着锅盖煮,但都不是特别严重,因为并非是有剧毒的菌子。只要是敞开锅盖煮的,哪怕不放大蒜(放些最好),也从没听说有人中毒的,我们家每年都吃很多就从没有人中过毒。故此正证明了这“经验”的正确性。

故乡的青冈林也并不算大,而且有一年高压线整好从这林子的中心地过,被砍了很多的树,山都被削平了,并且树木一旦长高又会被再度砍掉,从那以后,能生菌子的面积就不多了,但还总是有,只是少了面积,没有以前的收获大,然而还可以去别村的林子里捡。

要么在外读书,要么在外上班,已经很多年没有捡过菌子了。去年回家去捡菌子,林子里生的菌子就更少了,高压线路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搬到镇上、大城市里或者马路边去住了,走得差不多了,不用柴做饭,林子也没有人打理了,只剩丛莽。以前的大路布满荆棘也无法通行,林子里树木太密,已经不适合菌子的生长了。而且不但我们家旁的林子,别村的也大同小异。

故乡自从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外面去住,很多儿时的乐趣和记忆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不愿这一切只在我们这一代便慢慢地消逝,而事实又岂能是我愿与不愿就能作为转移。

 

 更多本人各种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纯文学或严肃文学作品请访问本人的博客主页,也欢迎关注本人的博客。

 

 

 

                           20161026日凌晨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