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说到诺贝尔文学奖和《红楼梦》
(2016-09-29 12:31:42)
标签: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红楼梦文学杂文 |
分类: 文学与文化 |
开文先把最想说的话说完,也是本文所要说明的意思:莫言没什么了不起,《红楼梦》没什么了不起,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了不起。“没什么了不起”并非就是说是糟粕。
在莫言未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算是文学学院的学生,就要占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根本不认识莫言这个人,究竟是九十以上多少,不甚知道,或者根本无所谓百分之几,而是说明极大多数的文学学院的学生都不认识中国文坛有这个人,当然,更无所谓阅读过他的作品。要是问身边的人谁是莫言,问十个十个都不知道。
寻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头衔,大家蜂拥而去买他的书,而且要知道他写了什么书,现在已经是很多人都知道他写过的很多书了,但要说他书里写了什么?很多人又无从知道,就是他说过什么话,也无从知道,就算知道,大多数也是网上,类似于“名言警句”或媒体中知道的。很多人买莫言的书只是凑个热闹。而读不下去,切勿认为一定是自己知识不够,文学素养不高的原因。
一个好的作家既然不被别人知道。一个作家的作品要广泛的对别人起到学习、教育和反思的作用,这是一个作家应该达到的最基本效果,而显然莫言没有(但国民的素质与意识是主要原因)。但很出名的作家也未必就是写的好的证明,比如村上春树,也有很多人说他是很具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能力的。我看不然,除却译成其他文字作品会减分不说,春上村树的作品读起来时常让人读不下去,即使是要强制读下去,又要不时走神,甚至最后同样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作品冲突,起伏不大,描写和结构都很平,人物刻画也不深,读起来实属索然无味。
我读过莫言的《檀香刑》和《生死疲劳》,还有短篇小说集。人性刻画入木三分,写得非常暴力、丑陋但同时也绝对真实。莫言的描写能力实在无出其右,不为我所喜欢的是,一件事情写得太过冗长和啰嗦,当然这也是很多长篇小说的弊病。再有是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什么奶子、大屁股这样的词语,以及谁想上了谁(上床),这样的描写,要说真实吗?绝对的真实,但实在让人觉得粗陋,其实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依然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和效果,没有必要非得“奶子”前,“奶子”后的,也就是美感。虽有艺术的另一面的美,但表述稍缺乏节制。可能这倒是很对西方人的胃口。以及还有不同作品的重复内容问题,描写和叙述过于冗长的问题。当然是瑕不掩瑜,甚至有些吹毛求疵。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不一定很好,但绝不会太差这也是事实。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证明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好坏,诺贝尔奖开设以来,世界各国已有一百多人获此殊荣,但我们知道的却是并不多。纵使是作家被当时的时代埋没,也不至于被埋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至今。唯一的结果是作品确实不怎么样。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为好的作家也有,比如鲁迅,他是不愿意去评选,且不说,那么还有托尔斯泰、高尔基也没有获得。所以,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评判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说到中国的文学,不得不想到《红楼梦》,所谓“红学”是很多学者、作家等这样的所谓有文化人士倾尽一生要研究的,并且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地。《红楼梦》被封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而《红楼梦》真的好吗?我看不怎么样。倘若做一档节目,跑到街上去问:你读过《红楼梦》吗?一定是十有八九都读过,然后再问是否已经读完,又一定是十有八九没有读完,读完了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很多作家和学者,也表示,年轻的时候读不懂,也读不下去,后来能读下去了,但一两遍还没读懂,读了五六遍甚至十几二十遍才读懂,是因为《红楼梦》太过体大思精吗?不是,因为太没有可读性,还有些落言于筌。其中太多地方的描写和故事表达都很生硬。
太多生僻字不说,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文字都是那样的。人物关系太繁重,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名词太多,伏笔太多,设置的场面太多,复杂的关系和描写过重的内容,让人只能有精力关注内容,“内容”已经让人昏聩了,而已经没有精力再去顾及和想到故事的发展。其中生活物品的名词和人物关系的清晰,给人以很多知识,但这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研究和讨论的学术作品。小说也要给人以知识这没错,但最主要的还是故事性和其中的思想。《红楼梦》中这样的关系很显喧宾夺主。诸如知识、文采、人物关系这类东西是为整个故事的结构服务的,不可太过繁重。《红楼梦》丝毫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有文气无才气。
一部文学作品,让人读不下去,读不懂,它的意义在哪里?好比一栋装潢很华美的房子,只供人参观,不能用来住,没有起到它本身应该秉承的作用。就如同莫言,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一个作家应有的作用一样。我们是很容易因为头衔而去看过高人的,缺少个人认识。
已经说了,莫言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并没有说差,特别是他的想象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故事叙述的功底,而为什么在此之前中国人不知道他?——中国人确实是不关注文化的,没有阅读习惯的,体制之下,文化也是有显贫瘠的。所以中国很多的古装戏为什么那么多错误的表达?比如服饰的错误,一些仪式的程序穿帮,时间的错误等等,因为观众大多看不出,导演、编剧和演员也完全不能把文化吃透,都稀里糊涂。一些历史的问题当然不能完全正确,而且有些问题还有现实考虑,可不可太过分,比如历史剧里,公主给皇兄喊“哥”。这也就是所谓的空头文学,或空头文艺。正如鲁迅在《死》里说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而如今,这样的空头文艺还真不少。
莫言的作品写了不少历史问题,也有对乡下问题最直接的面对,比如《酒国》、《蛙》等,总的来说他也至少绝对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作家。
(此篇文章,我不少的认识都被自己如今否了,也许以后会重写一篇,2018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