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至百度网“蔡君夏的博客”
浅谈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
一、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根据幼儿兴趣点,把“美术”课程融合进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创造力。
如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雨伞”,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内容。“雨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它的普及性和独特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雨伞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大家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本学期,我抓住这个十分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设计了美术活动《美丽的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的花纹。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中的学习氛围非常积极和融洽,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都很好。我通过课件,引导孩子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伞面上的美丽图案,介绍伞面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尝试与幼儿进行直接互动,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积极回应。孩子们在活动中相互述说着自己见到的“伞面的图案”,热烈地讨论着自己要如何为“伞面”进行装饰,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好不热闹,大大地激发了我们班上孩子们的对这次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
2、根据幼儿探索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组织各项活动丰富幼儿知识,为日后的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
如:《秋》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果核等。利用收集来的这些自然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当幼儿收集到各种各样秋天的瓜果时,我们让孩子一起把它们布置成一个瓜果展览会。当幼儿看到各种各样的树叶时,他们好奇的拿起来看、比,我就及时地引导他们去收集不同的树叶,组织幼儿进行《树叶变变变》活动,引导他们按某一特征将树叶分类放在书本中压一压,带叶子风干后用它们进行创意粘贴画。和幼儿相互合作,有的用刺槐树的叶子做金鱼的身体、枫叶做金鱼的尾巴,还有用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成蚂蚁的小船、飞舞的蝴蝶……当农作物丰收时,请家长帮忙收集其种子到生活区,引导幼儿探索种子的多样性,并对种子进行分类和种植。
3、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
如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孩子们亲自去菜场体验买菜,觉得很新鲜,直观认识和触摸使许多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我们随即设计了绘画活动:菜园舞会。以孩子们前期积累认知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朋友。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孩子的心,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孩子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利用生活化的材料来丰富幼儿美术创作的途径。
1、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材料。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秋天到了,带领小朋友们去秋游,到校园里、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小朋友发现了秋天:树叶变黄了,叶子飘落下来了;路边的豆子成熟变黄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菊花开放了;田野里的稻子变成了金黄色,弯下了腰……大自然给美术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朋友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同时,更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于是,一幅幅美丽的“我眼中的秋天”主题画,展示在了“金色秋天”的主题墙上。快乐的秋游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从活动中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
2、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我们在幼儿园中开辟了“美术室”,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活动的空间。教师发动幼儿与家长一起来收集生活中各种常见物品,如盒子、酸奶瓶等废旧物品,豆类、稻草、麦秆等自然物,为美术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在专用活动室时间里,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比如:在多彩的花瓶活动中,让幼儿用喷画的方法来装饰废旧的奶粉桶,使其变成多彩的花瓶。这是让孩子感到新奇、快乐的美术活动。正符合了新《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一堂在研究中生成的孩子喜欢的生活化的美术活动。首先我们选择的作画工具就是生活化的工具,即是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使用的化妆水、啫喱水、或是沐浴露、花露水的喷雾瓶。活动中用到的小图片材料也是幼儿课前集体准备的,让孩子事先画好一些小动物、小花、小树的图片剪下来然后将这些图片放在底板上,将颜料水装在喷雾瓶里,对画面进行喷洒。最后当孩子们拿下一张张小图片,画面上就出现了图片的轮廓印,小小的喷壶画出了一副副美妙的画,废旧的奶粉罐变成美丽的花瓶,一下子变废为宝。孩子们的好奇欲、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喷画时可以自由选择图形、自由构图、用色;尝试用喷壶进行喷画的艺术创作,大胆表现自我;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感受创作带来的快乐。
三、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1、特色区域实现美术活动的自主化和游戏化。
《纲要》提出,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在幼儿创造性制作活动中正式与非正式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针对正规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美术特色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和美工的工具,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各种纸、布;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变废为宝”融幼儿一日活动中。
利用各种废旧物和自然物进行的“小制作”,其过程不但是一个“玩”的过程,而且还能创造出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我们把收集的瓶子、盒子等废旧物,洗净消毒后,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瓶娃娃,风铃,小汽车,方便面的纸碗做成了菜场的称,月饼盒做成了电脑。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条、纸盒、布条、软垫等生活废旧物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作为器材。
3、亲子环保活动让美术创意无限。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安全无公害的废旧材料,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小制作”和“自制体育玩具”比赛,各种饮料瓶、果冻壳、纸杯子、报纸等,经过巧手“打扮”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和有趣的玩具。
生活不仅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属。把幼儿美术教学活动融入生活之中,既能很好地调动起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掌握初步的观察方法,又能较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生活成为美术创作的美丽天堂!
【参考文献】:
1、吕耀坚 《论幼儿园美术教育》 幼儿教育 2010年12期
2、王小蓉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探》 中小学教育 2014年3期
3、顾银花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新课程研究 2012年1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