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心理共成长
(2022-05-27 16:31:06)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后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隶属于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平衡性,发掘人的积极力量,关注发现人的自身价值,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与体验。基于幼小衔接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运用。
有研究调查表明,大多数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心理压力,主要体现在对上小学的担心和焦虑等方面。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心理素质中的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性品质均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完成幼小衔接任务的基础,关注幼儿个性、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对促进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有重要意义。
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幼儿园要从整体上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构建积极的环境氛围是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教育者应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幼儿,多一些关心和鼓励,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以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优点,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关注个体心理的层面,如积极适应的能力、良好的自我认识等。教师可通过模拟问题行为发生的环境,充分利用积极策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过去的关注问题向积极的自我概念、生活满意度等层面转移,从而帮助幼儿建立平和、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幼儿一起探讨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和行为策略,着重提升儿童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能力,而非解决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十分契合,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心理免疫能力。
组织游戏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运动能力,了解社会规则。注重游戏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有利于使幼儿更具好奇心、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对新事物投入热情和专注,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更强的满足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游戏化的幼小衔接活动需要教师明晰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的理念,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方案,创建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环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建设游戏化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观察、读懂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及时给予支持与鼓励。
家园共育促成长。家园一致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如我园建立“家园共育联盟”,包括“共育大讲堂”“亲子小课堂”“亲子成长营”等,在体验、探究、游戏中促进幼儿自主、自信、自由发展,在一次次生动和谐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逐渐由简单陪伴到有质量陪伴,由仅关注生活需要到关注幼儿活动的高光时刻,在心灵交融的高品质陪伴下,幼儿认知、社会性、学习品质等多方面均得到稳步提升。
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需不断深化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发挥积极心理品质对幼小衔接和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