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突破政府

(2013-11-20 11:01:55)
标签:

社会管理

西城区

北京

全响应社会管理服务

政府体制

分类: 杂谈

社会管理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如何建构一个多么精巧的政府管理社会的架构。政府自身架构再精巧,也只能解决有限的社会问题。要更大程度地解决社会问题,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唯一的出路是突破政府。


那天下午我们去看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考察它社会管理的经验。它建立了“全响应”的社会管理模式,甚有影响。所谓的“全响应”,就是在社会管理服务中,有求必应。但是,响应谁?怎么响应?谁来响应?去之前,心里不免充满这些疑惑。这些问题之外,还有更深的疑虑:

一、为什么要响应老百姓的需求?响应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二、这种模式离我们所构想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到底有多远、多近?

 

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行政服务大厅之外,有一整个楼层作为社会服务中心,提供社会管理服务,如培育社会组织、提供健康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等等。

 

而且针对西城区情复杂,西城区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巧的社会管理架构。西城区50.7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海淀面积的10分之一),160万人(含流动人口),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800多家中央单位(党中央、国务院、人大、政协等都在此),同时高端产业聚集(如金融街),文化资源丰富(如恭王府)。

 

一个非常精巧的政府管理社会的模式,被建构了起来: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制。区一级设立区社会服务中心(其代表便是我们参观的服务中心,工作由社会办统筹);街道设立分中心(目前15个街道中已有10个街道设立);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目前255个社区已经全部实现);最后是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分片监管每一区域、收集信息。理念来最早自于对于城市硬部件的管理——比如道路坏了、下水道堵了,从终端的一个信息反馈,就传输到了中心枢纽,系统被调动起来加以解决。现在这套思维被运用到了社会管理中。仿佛社会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精密构建的机器。

 

一个有点反讽的现象出现了:带去参观学习的,多是西城人——生活在西城,或者工作在西城的中央国家机关。现在他们可一下子如回了娘家,纷纷开始“诉苦”:停车问题、拆违问题、上学问题……等等,每一个说起都如此切身!这出乎西城的意料。本来作为一基层单位,展示成绩的同时,西城还想趁机给这些中央国家机关反映反映情况,让给解解惑,提供点政策支持呢!没想到这番情景!更关键的是,很多问题,西城听完了,也一脸无奈: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哪解决得了?!这些条块分割,哪是我们自己能打破的?

 

这个反讽在于,当一个设计精巧的政府管理架构,遇到老百姓——哪怕是有一定政策制定权的老百姓——的切身问题时,也都如此苍白无力。

 

这只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管理架构再精巧,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政府管理社会的架构;政府自身架构再精巧,也只能解决有限的社会问题。

 

要解决社会问题,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唯一的出路是突破政府。尤其是让社会力量本身成为解决诸多问题的主体(比如,恩派就指出,,在北京发展比在上海发展难多了)。

 

我的两个疑虑,在参观结束,多多少少已经得到了解答:

一、为什么要应答百姓需求?这其实已经不成为问题。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政府必须应答老百姓需求的时代了,一个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时代。如何应答,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二、这就牵涉到模式构建问题。激进的人,会说政府本来是社会之剩余——社会的很多问题,靠社会自身是可以解决的;不能解决的时候,政府才应该介入。我们不会那么激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共治参与”仍是我们管理建构的构建目标。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领导、政府负责”太多,“社会协同、共同参与”太少。如何在“社会协同、共同参与”方面进行突破,显然是关键。中央文件刚刚将“社会管理”修改为了“社会治理”,说明必须进行突破与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只有突破政府,我们的社会问题才能获得更大程度的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