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标签:
育儿教育语言交流 |
分类: 生活 |

尚在母腹中的胎儿便能听到声音
语言不过是一种交流工具,正因为说话人有珍惜对方的想法,才使交谈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好。即便对抚养年幼孩子的母亲而言,语言交流产生的问题也是一大困扰。有的父母希望培养说话得体的孩子,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措辞。
在孩子语言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孩子尚在母腹中时,就跟孩子说“早上好”、“你好”、“谢谢”、“晚安”、“开始吃饭了”、“谢谢款待”等基本的问候语非常重要。另外,像“谢谢你今天又做了一天乖宝宝”、“天气真好,心情也非常好”、“下雨了,花草树木都很高兴呢”这些肯定的表达对孩子也非常有效。尚在母腹中的胎儿就能听到这些声音。
对待小孩不能从上俯视
笔者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开办了“鼓励型亲子关系实践研究”讲座,讲的是对孩子不能从上进行俯视,需要把孩子当成“自己想一辈子交往的重要朋友”那样来对待。
听讲者中有一位拥有一个7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的母亲,这位母亲在儿子2岁女儿1岁的时候有意识地使用上述方法对待孩子。最近,我有机会从那位母亲那而看到了幼儿园老师给她家孩子写的卡片,男孩的卡片是幼儿园毕业时的,女孩的卡片是生日时收到的。卡片内容不一样,但是里面都有一句“在朋友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关心,朋友很多”。
预防未来精神疾病
幼儿园老师给两个孩子的卡片中传递了共同的信息——能关心他人,也正是阿德勒心理学培养孩子的目标。近年来,电视、游戏、漫画、绘本等泛滥,孩子能接收的信息量非常大。可能孩子感觉有趣而表现出了兴趣,但父母觉得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使其疏远了。其实,在孩子表现出感兴趣的时候,不妨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避免孩子疏远自己的兴趣。
为了不破坏孩子的兴趣,包括母亲在内的家人与周围的成年人需要注意用缓慢尊重的口吻进行基本的问候。随着成长,孩子会有选择取舍的能力。说话人“珍惜对方重视对方”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鼓励对待”能够培养孩子内心的自我认可,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未来的精神疾病。
本文由翰文网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也想在翰文网发表译作展示自我和建立个人口碑,请访问翰文网,加入翰文网译者大家庭。
“输出型”翻译学习的倡导者
分享异域文化和价值观
联系我们
如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