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不能抵御过食的诱惑

标签:
美食生活食物健康饮食 |
分类: 生活 |
炸土豆片、爆米花之类的点心,那真是只要吃一口就完全停不下来啦,其实这个嘛,它是必有缘由,在此,小编向您推荐几种抑制过食诱惑的方法。
总觉得关键点不在意志力
比如说,一张口开始吃点心的话,那手和嘴就会下意识地动起来。这里有一篇论文,说的是想要刹住车管住嘴,必要的不是强大的意志力,而是稍微改变一下周围的状况。
据说,康奈尔大学(美国)营养学、消费行为心理学讲座教授Brian
下面要介绍的内容是著名的Wansink教授在2011年的美国心理学会上发表过的。他从独特的思维角度出发,突破了过食行为
在芝加哥白天放映的电影院里,在没有预先说明的情况下,就随意地把装有爆米花的大容器
当然,此举也是商家早就算计好的,既然是白天放映的影片,那么观众就是吃了午饭才来的,也就是说观众可不是空着肚子来的。
容器里装的爆米花分为两种,新鲜出炉的与5日前做好的,如此一来,若细细品味的话,还是能吃出其中的美味程度的。
通过对回收过来的容器的计算来看,拿的是装有新鲜爆米花的大容器的观众,与装有新鲜爆米花的中等容器的人相比,多吃了45%呢。
拿的是装有不太好吃的旧爆米花的大容器的观众,比着那些拿装有新鲜爆米花的中等容器的人多吃了34%。
也就是说,容器的大小才是问题的关键,Wansink教授认为:我们潜意识地让容器的大小提醒着我们的消费定额。这样通过手对事物的触摸,即使我们不是空腹,也变得一开吃就停不下来了。
由嘴巴到大脑,再由大脑到嘴巴
一不小心就会吃多的原因也在于周围的状况、不易动摇的习惯以及事物的化学成分等。尤其是小孩子特别喜欢汉堡包啦,油炸食品啦,比萨饼啦,冰激凌等高脂肪食品。还有薯片、培根、法式面拖等高盐分食品,当然他们也非常喜欢甜食。
这脂肪呀,盐呀,砂糖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戒的,巧克力含有脂肪和砂糖,花生米含有脂肪和盐分,奶糖含有砂糖和脂肪,等等等等哎呀,真是不胜枚举哇。食品生产商巧妙地把这三中味道平衡地调和,他们算计的是务必使消费者一旦拿起来开吃时就停不下来。
脂肪、盐、砂糖能是刺激大脑,使人觉得快乐。难办的是食物里没有像酒精和药物等能使人完全拒绝的选择肢,因为就是生活在诱惑之中,所以不吃是不行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件大事
生产糕点食品的经营者希望人们在孩提时期喜欢的味道能在长成大人之后依旧喜欢,有媒体这样报道了他们的这一心声并展示了他们为此而努力的身影。
小时候因为被关爱着所以过得很快乐,所以即使成年了,也会被那含有童年美好回忆的味道所感动,心情会因那味道而变得舒畅。在被压力所困扰的日子里,偶然找到了熟悉的味道,一吃就停不下来也是可能的,可问题是在过去的时代里,非常贵重的高价格的脂肪?盐?砂糖,在现代都成了典型的廉价物。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些食物太易得,而使肥胖成了全世界的一个共同问题,直到得了2型糖尿病才开始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唉,那可不是轻易就能培养成的哦。
Wansink教授说养成健康的习惯是有窍门的,首先,人们要明白,现在的人不是因为空腹而想吃东西,而是受到了周围的影响,(暗示、信号)而想吃东西。
同教授认为:我们一天内会有250次以上决定是否吃东西,怎样吃东西。
比方说,我们不单单考虑是喝汤还是吃色拉,我们还考虑色拉的种类、分量、选择什么样的调味汁,调味汁是少放点呢还是放足量呢?确实,不同的状况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于是,口号为“不刻意地选择食物,自然地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的提案出现了,内容如下:
对冰箱里、厨房里的食材,进行位置的调换,把健康的食材放到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买回来的料理和食材不要原样放在桌子上,一定要亲自把他们小量化,分别盛在盘子里。
选择一个小容量的盘子,不用12英寸的盘子,而是用10英寸的盘子盛料理的话,能少吃22%
喝果汁或者酒的时候要用薄薄的高脚杯,因为就算是容量相同,厚实的低脚杯会多装37%的分量。
为了不养成无意识的饮食习惯,吃饭的时候关掉电视,虽然这一点谁都知道但就是很难做到。
注重站着吃饭的效果!许许多多的料理排成一溜儿,眼睛和舌头都不会感到厌倦,食欲不断。但是,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体型标准的人都是认真选自己喜欢的食物。
在鸡尾酒宴会上、冷餐会上,如果用完了盘子就换新的干净的盘子再去取菜的话,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到底吃了多少,如果盘子里有剩菜的痕迹或者把吃剩下的骨头放在盘子里,就能确认您是否减少了进食量。
对进食的心理和行动进行调查后发现,两个人开开心心一块吃晚餐的话,会比一个人时多吃35%。据说美国人如果是7个人热热闹闹地一块吃饭,食量会是平日的1.9倍,完全没有意识到食量。而且,如果观察女性们一块吃饭的话,就会发现其中一人不知往嘴里塞了什么,那对方也必定会在5秒之内以同样的动作把食物塞进嘴里,是有这样的报道的。
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下意识地吃东西的现象很常见,当你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嘴的时候,请想一想上面的内容吧。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订阅微信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翰文网官方微信每天为您推荐精彩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