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母校对人生有多大影响?

标签:
毕业母校人生幸福学历社会地位杂谈 |
分类: 社会 |
毕业母校对今后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了弄清这一点,PRESIDENT杂志对在关东,关西就职的1970~2010年代的共1000名男女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概要/通过乐天调查的协助,
首先,就职活动。有59.7%的人回答影响很大。35.0%回答多多少少有影响,实际回答毕业母校对就职活动有影响的人接近95%。不要完全相信企业在面试录用人才时候说的“不问学历”或许是比较英明的。
然而在跳槽活动中,回答影响很大的人大幅减少,只有29.5%,回答有点影响的有46.5%,虽然比例有点高,但跟就职相比毕业母校对跳槽的影响有所减少。
关于年收入,升职方面,回答毕业母校有影响的人占到6成。虽然有的公司是完全看重实力,但是在传统企业还存在学派势力,不仅是刚入公司时,就连将来的晋升也会看中毕业母校,似乎这种倾向在企业中仍然根深蒂固。
毕业母校甚至对结婚恋爱也有影响。回答对结婚有影响的人接近7成,对恋爱有影响的接近半数。恋爱暂且不说,一旦说到结婚,跟毕业母校,就职企业的品牌,年收入,晋升等都会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仅是毕业母校的名字,大学里丰富多彩的邂逅,人脉关系,就职活动中对毕业生的支援等,大学所拥有的这些资源差距都会对人生产生影响。
回答毕业母校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有影响的人只有43.0%,而回答对工作有影响的人变多。结果显示,回答毕业母校对人生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有影响的人占到半数。写了《大人养成讲座》(1993年)等著作,对泡沫经济年代的年轻人文化很了解的专栏作家石原壮一郎(出生于63年、埼玉大学毕业)说到“虽说毕业的母校是一生的标签,但如果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母校,那就是不幸的开始。成功的人不会过分在意自己的母校”。
“纠结于学历的人,是那些不被社会恩宠的人吧。高学历的人说我明明是某大学毕业的,低学历的人说反正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非要死拽着学历不放。但只要出了社会,就是实力决定成败,没有太大的差别。比起大学的名声差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能力差。把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度归咎于学历,不过是责任转移罢了。”(石原)
石原表示要消除“母校情结”,可以从40多岁的泡沫经济年代的人的生存方式找到启发。
“现在的40多岁的人,在找工作难的年轻人看来很轻松,其实他们也是勇敢地度过了泡沫经济和里曼危机才走到现在的。年轻的时候明明没有那么多钱,买了汽车,滑雪运动,约会等也要花钱,尽情地享受‘当下’。趁着20多岁年轻的时候不要过于安稳,好好的体验当下,这样上了年纪感到的幸福度会更高。绝不能在20多岁的时候过于踏实,到了40多岁反而成了无处可用的废柴。”
不要把就业和恋爱的失败都归咎于大学,任何事都要尽情享受。积累经验,慢慢习惯大人的世界。这才是从被学历束缚的社会向大人的实力社会的转变。
本次的调查中,也询问了各年龄段在周围人看来“就职时赶上运势很幸福的样子”和“现在也很幸福的人”的毕业母校。
70年代进入公司的人中,男性主要是早稻田,庆应,京大,东大等大学,日本、近畿、同志社等大规模传统学校并列。比起进入公司时,入职40年后中央,立命馆,上智等大学毕业的人“现在的幸福度”很高,这都是些幸福度有所提升的大学。
女性中女子大学的幸福度较强,但入职时和现在的成员更换这一点很耐人寻味。也就是说入职时的兴奋劲和现在的幸福度没有多大关系。
80年代进入公司的人中,男性仍然是传统学校占据上位。另外亚洲大学进入排名这一点让人感到了时代的变化。女性仍然和70年代一样,入职时和现在的更换现象很常见。
进入90年代,明知大学的入职幸福度首次进入前十,女性是青山学院,上智,立教等,女性印象强烈的共学大学的入职排名变高。但是,令人关注的是这并没有跟现在的幸福度挂钩。果然跟名门女子大学相比,社会地位较高的毕业生还是很少。
这一倾向也出现在00年代,女性较幸福的大学有法政,明治等质朴刚毅的大学。通过新建学部和再开发校区等进行大学改革,这些学校成功地开辟了受女性学生追捧的路线,社会评价也有所提高。
进入10年代,立命馆大学的男女十分活跃,女子大学从排名中几乎消失。人们很关注今后女子大学该如何重新提高幸福度。
有的大学的毕业生就职时和现在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很耐人寻味。另外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从社会整体看来较幸福。在考虑自己孩子将来升学的时候,最好也关注下这些大学的最新动向。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