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30岁女性频发低音耳聋,怀疑是压力所致

(2013-12-25 20:30:09)
标签:

低音耳聋

听力

耳朵

睡眠

治疗

杂谈

分类: 生活

作为听力衰退的一种,只对低音音域产生听力障碍的“低音耳聋”患者日益增多。不仅是高龄人群,最近20~30岁患上听力衰退的女性也很多。而且据说都是在突然之间发病,病情还极不稳定,有恶化的可能性。压力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尚未明确的原因。当妻子操心于各种事物而活跃于各种场合时,难倒丈夫就能借口忙于工作和家务而忽视妻子身上的这种情况吗?

20~30岁女性频发低音耳聋,怀疑是压力所致
名古屋市某公司女性职员(29)描绘了去年夏天的亲身经历:“早上,当我一睁开眼睛,就听见耳朵里面好像有新干线穿过隧道时‘呼呼呼’的呼啸声。”

 

除了这个,这位职员有时候还听不到音乐中的某些音符,和上司和顾客对话时难以听清对方的声音……“是不是忙过头把身体搞坏了呢?”刚开始她还没意识到是生理疾病,马上就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耳蜗积水

第5天就诊。在医院诊断后,医生判断是由于感冒等引起耳朵内部发炎。虽然持续服用消炎药,但耳鸣却一直没有消失。第10日,这位女职员在两家大型综合医院诊断结果为“低音耳聋”。

 

医生告诉她:“由于治疗开始得比较晚,所以治愈这个病就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在服用了3个月的处方药后,她终于治好了这个病。回忆起在发病前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她事后说道:“工作上的压力给耳鸣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我的症状持续恶化。”

 

住在千叶县柏市的一名主妇(32)在产下2名婴儿半年后,出现“低音耳聋”症状。病发前段时间正忙于在夜晚照顾哭泣的孩子们,无法充分享受睡眠,疲劳和压力堆积如山。突然间她发现自己难以听清楚丈夫和电视机的声音,并且耳边经常响起巨大的低音声。这名主妇一直担心病情复发。

 

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最近耳鸣患者的数量一直在徘徊中上升。从1993年开始的18年来,听力下降的患者大约增加了1.3倍,达到了17,000人。庆应大学医院(东京·新宿)耳鼻咽喉科的小川郁教授说道:“虽然不知道具体人数,但我们留意到低音耳聋症患者特别多。”到这家医院的耳鼻咽喉科来就医的患者人数,大约从5年前就开始增加。而且被诊断为低音耳聋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20~30岁的女性患者特别明显。

 

根据小川教授的说法,低音耳聋的起因就是耳朵中的淋巴液分泌过剩。围绕在貌似蜗牛壳的“耳蜗”周围的淋巴管道像气球一样膨胀,导致耳朵中由音波引起的震动减少,感受声音的灵敏度发生异常。因为年轻女性的荷尔蒙和自律神经平衡性容易产生紊乱,所以这部分人群更容易犯病。小川教授表示:“照现在的医学水平推断,引起低音耳聋既有精神上的压力原因,也有肉体上的压力原因。而综合她们所处的环境中的压力因素,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女性患上此类疾病。”

 

事实上,“朝日町榊原耳鼻喉科诊所”(山形市)的医生榊原昭,引用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00个患“低音耳聋”症的患者中,女性占72个。从年龄层看,30~40岁(26人),20~30岁(17人)的人居多。主要症状有“轻度耳鸣”“耳边回响如同在水中一般的低沉声”等。

 

■容易误诊

现阶段由于“低音耳聋”的原因尚不明确,从外部很难准确检测耳朵的内部器官。榊原医生指出:“从耳鸣这点上看,因为和突发性听力下降的症状类似,所以容易发生误诊,采取错误治疗对策的案例不少。”

 

为此,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出台了一份“低音耳聋”的诊断基准,要求医院在诊断时参考以下几点:(1)轻度耳鸣(2)只有耳鸣,无眩晕症状(3)听不清低音——等一些列症状。

 

以下是小川教授的说明:“早期诊断、治疗是最有效的措施。不仅要致力于改善体质,使身体朝着合理的水液代谢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多多运动,保证充分睡眠。”他同时警告:“有很多患者小看了这种病,如果听之任之,就有失聪的危险。总而言之,一旦发现异常,希望大家能够立刻就医。”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忙于工作。从她们寻找发泄压力这点来看,这也是“低音耳聋”这个现代病带出来的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正确处理疲劳和压力,留意生活中各方面的平衡,这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

听力衰退分两种,一种是由声音难以传进耳中引发的传导性耳聋,另一种是声音虽然传导进耳朵,但耳神经接收信号受阻引发的感音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多是由于耳道被耳垢堵塞,声音无法传递进入等原因引起,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相对来说,“感音性耳聋”则比较难以治疗。引起病症的一些原因尚未明确,“低音耳聋”和“突发性耳聋”等就和它有关,需要引起注意。

 

耳中感知声音的器官称为有毛细胞,它非常复杂,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生。又由于巨大声响的持续冲击会使有毛细胞受到损伤,年龄的升高则会失去有毛细胞,所以即使我们明白了听力下降的原因,我们也难以改善这种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患有“感音性耳聋”。

 

最近有毛细胞再生医疗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庆应义塾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成功把药物投入动物耳中,进行了细胞再生的实验。投入的药物克服了把原本不成熟的细胞培养成为有毛细胞的难题,成功培养出了有毛细胞,又利用有毛细胞改善了动物的听力。

 

耳朵这器官比较小巧,难以进行大型移植手术。而虽然目前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仅使用药物就使体内细胞再生的方法,着实让我们期待其能成功运用于实际治疗。

(细川幸太郎、鸿知佳子)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翻译练习&译作展示平台)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金泽大学阐明植物体内存在的解毒机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