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认真地想过“为什么活着”

(2013-12-18 13:38:42)
标签:

死亡

活着

患者

医生

健康

杂谈

分类: 思想

想想“什么事理想的死法”,提议了为充实QODquality of death=死亡的实质)。除了《医生所教的幸福的死法》、《所有的病由“气”而来》、还有很多著作。

 

可能明天死亡。那个时候的你,有自信自己的人生没有后悔吗?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面临死亡。为了现在活着的我们不会感到后悔,向大家介绍认真理解人生的启发。
没有认真地想过“为什么活着”
医生不会使奇迹发生

我担任所长的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青山自然医疗研究所临床科,也没有西洋医疗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被宣告“已经尽力了,已经回天无力了,没有多少时间了”的人。


木村(假名,50岁左右的男性)也是其中的一个。至今都没有察觉生病的迹象,突然被告知已经是肺癌的第四期了。
因为胸闷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说胸口积水。是肺腺癌。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很容易转移到淋巴节或者转移到其他地方,据说是死亡率很高的癌症。


“医生,拜托了。我还不想离开,请无论如何想想办法”

我为了缓解这样说着的木村的紧张,说:

“我想多数是没问题的,只要接受治疗就能活下来,活下来可以吗?”


这样一来木村脸色稍稍有所和缓,之前一直因为恐惧和不安而纠结的表情慢慢浮现处一丝笑意。

露出笑容就好了。如果患者自己觉得有办法治疗,单单这点就有截然不容的效果。


病情是恶化还是转好是由那个人的想法和态度决定的。如果向病魔认输,没有好转的意志的话,也就不会恢复好。如果患者自己都不想好转的话就不会变好。

医生只是观察患者诊断出病情而已。不管是多有名的医生,并不知道引起这个病的根本原因,如果不知道其根本原因,也就不能根治这个病。


所以说医生根治这个病,也不会施什么魔法让奇迹发生。医生能给患者提供的是符合那个病情的病名,然后只是帮助抑制一时的症状。


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本身,我想能认识到那点的只有患者自己。意识到那点,正视自己的患者在西洋医学的常理范围内会发生了无法相信的奇迹的。


 

如果意识到死亡,要认真考虑活下去的理由
“木村,为了什么想要活下去呢?”

对于我的问题是预料未及的吧。木村说了“啊?”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绝对不是我故意要为难质问他。至今我诊治过很多的患者,很多的人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为什么想活下去”。


大多数的人没有想过不想死的理由,还有还想活下去的理由。因此,每天过着满是生活习惯病的日子,突然某一天不得不面对死亡。

 

病情“以这样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的话,并不能很健康”,身体和心所发出的SOS。不用言语,身心都向你哀声诉说“请想想办法吧!”


即使那样也不正视自己,不关心自己的身心的人觉得“如果不会比现在更坏的话,就不会发现了”,给身体下了最后通牒,发现像癌症一样密切关系到死亡的重病后,才拼命说“怎么样也要活下去的!请想想办法”的话。
癌症这个病,我觉得是根据你的思考方式来良性的病的。


癌症是即使在早期有也会意识到死亡的病。这里想到如果死了的话就糟了,才想到要去想办法医治,其实改变修干也能够活下去的。


意识到死亡也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如果想到自己的寿命,就不得不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那样的话,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想想自己想做什么事。


为了做那件事,剩下还有多长时间活着。

 

然后,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想想健康地活着是很重要的,自己和医疗的关系。


现在,自己死后有什么困惑的吗?
说不出话的木村问我“死后有什么困惑吗?”。“死后会困惑的事”——那是患者应该做的事,可以做的事,想做的事。也就是想活下去的理由。


“父母都健在,想照顾他们”

“没有孩子,想和妻子白头偕老”
说这话的木村的眼睛里有了力量。这是木村“想要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能够清楚自己“为什么活下去”,就有向前的心。如果想向前,那个心情下荷尔蒙环境也改变了,对身体也有积极的影响。想要活下去,朝着活下去的方向前进


不管接受什么样的治疗,如果患者自身往后退的话,就不要期待有什么效果了。因此,思考自己为什么想要活下去是很重要的。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翻译练习&译作展示平台)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金泽大学阐明植物体内存在的解毒机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