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可减轻挫折感,也会削弱干劲

标签:
洗手健康 |
分类: 科学 |
德国专家查明,预防细菌和流感蔓延的洗手动作也具有缓解“挫折感”的效果。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凯伊·卡斯帕(Kai
Kaspar)通过研究发现,洗手可以减轻因未能成功完成课题而带来的挫折感,但也会削弱人们“下次更加努力”的干劲。
卡斯帕表示,“我正在关注身体上的经历与抽象的认知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卡斯帕并不是第一个关注这一主题的研究者。此前也有人提出“干净状态效应”的理论,即认为洗手等行为也会对道德的纯洁度以及“洗去幸运与不幸”这种信念带来积极的影响。而卡斯帕则试图将研究扩展到洗手对其之后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卡斯帕说:“(我想知道)把调查对象扩大到实际的认知能力时会怎么样?以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不管调查对象的意愿如何,洗手都能将过去的痕迹拭去这一说法上。失败之后洗手,能让人重整旗鼓吗?此后人又会如何行动呢?我想知道的是这一点”。
他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解决同样“不可能完成的课题”。当课题如预料般失败后,仅让其中一组去洗手。无论哪一组都没有表现出特别沮丧的情绪,开始努力进行第二轮课题,虽然两组的情况都比第一次有所好转,但是洗过手的那组明显表现得更为乐观。
但是,似乎积极的心态与“干劲”的高低并无直接联系。因为第二次课题中,没有洗过手的那组成绩更好。
虽然有很多理由能够说明这种情况,但是卡斯帕认为:“失败后洗手可以使心情变好,会让人产生将问题解决的念头。但是,它同时也洗去了人们想要更加努力的欲望。”
“洗手不仅可以洗去身体的污垢,可能在精神层面上也能带俩若干效果。就好比一种重置复位的仪式。”卡斯帕如此解释自己的理论。
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被罪恶感折磨的麦克白夫人每晚都要反复不停地洗手。其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此次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杂志网络版2012年4月10日号上。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翻译练习&译作展示平台)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