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取得成功的关键词是“热情”(后篇)

(2013-09-27 12:54:59)
标签:

成功

热情

思维模式

坚持

梦想

杂谈

分类: 思想

成功的99%取决于热情

为了取得成功“热情”这一关键词是必不可少的。

取得成功的关键词是“热情”(后篇)
当然,若没有技能和知识,即使有热情,也很难取得成功。

 

但是只要有热情,人就能坚持做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在此过程中掌握技能,找到方法。

 

最重要的是向很多人传播“热情”之火,从而汇聚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如此不就会走向成功吗?

 

若能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倾注更多的热情,你认为结果会如何呢?

你不认为“若能对现在所拥有的目标和梦想挥洒更多的热情去努力,目标和梦想便能实现吗?”

因为“热情”是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正因如此,我认为“成功的99%取决于热情”。

 

话虽如此,但很多人都说“热情很重要,这个我当然懂啊”“但不知道该如何拥有热情。难道热情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吗?”

确实如此。重要的是如何拥有热情。

 

然而我坚信不疑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人,无论何时都能拥有热情”。

为什么我能如此确信呢?

因为我自己曾有过亲身经历,即渴望拥有热情却无法拥有。而且也正因为曾经那样的自己最终也能拥有热情。

 

梦想成真的成功人士会坚持付诸行动

让我讲一点关于自己的经历。

 

虽然我从小就开始模糊不清地想着自己的将来,但却从未实际去描绘梦想并实现梦想。

直到上大学之前我都和身边的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

然后终于成了大学生,便开始心怀“创业梦”。

但那也只是憧憬而已。现在想来,其实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是想创业想当社长而已。

 

即便如此,但想着要创业,就先在“风投公司学习吧”,于是大学毕业时就进了一家新兴出现的太阳能发电销售公司上班。

尽管当时怀抱着创业梦入职了,但因“环境不好”工作了两年半便辞职了。

 

跳槽至下一个新公司后,即使只是“环境”变了,“自己”也未曾改变。因此在第二家公司只呆了仅仅四个月,就称“这家公司也不适合自己”而辞职了。

 

然后进入第三家公司,也未付诸任何行动,只是无意义地苦恼着“再这样下去,我不就实现不了梦想了吗?”。

于是那时有了危机感——自己可能无法取得成功,由于这种危机感,我便有了疑问“明明同样是人,为什么社会上要分为‘梦想成真的人’和‘梦想无法实现的人’呢?”

 

从此为了探寻“成功人士”与“非成功人士”之间的差异,我开始了看书、参加学习研讨会同时一心只顾寻找答案的生活。

 

参加所有的学习研讨会,从头到尾猛看书。还去咨询了很多成功人士。

然后我明白了:无论是哪个领域实现梦想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将行动坚持到底的人。而且得出了简单的答案——“热情”就是行动的能量之源。

 

热情家共同拥有的六大思维模式

 

然而,虽然深知“热情”很重要,但那时自己却很难改变。想努力却无法做到。想着“今天一定要努力”,但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干劲就会马上降温。

那时虽然明白“热情”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拥有“热情”。

 

于是想着“探寻心怀热情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共同点吧”,便开始了分析和研究。

然后就发现了“热情家们共同拥有的六大思维模式”。

 

于是,即使反复失败,但一直以来都将这“六大思维模式”贯彻到底,并以此改变想法和行动。

 

不是想着要拥有热情,而是在自己的脑海中一心重复着“六大思维模式”。

结果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令我自己惊讶。于是等察觉时发现自己已自然而然变成了拥有热情行动的人了。

 

“曾经那般无用的自己改变了。”此乃人生最大的喜悦。

 “我想把这份喜悦传递给和自己一样正苦恼着的人们。”怀揣此番情感,我于2007年创办了“热情株式会社”。

 

前篇中提到的那位成功举办活动的男士实际上就是我自己。

那是公司成立后不久的事情。

 

曾经那个无论就业还是心怀梦想,都会马上放弃或无法付诸于行动的自己,能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并努力着走到今日。

 

连我自己都曾对立川的那次经历感到惊讶。

是自己内心的某种东西促使自己那样做的。

 

通过“六大思维模式”能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我自己最深有体会。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金泽大学阐明植物体内存在的解毒机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