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与“陈设”之美 茶道之心

标签:
茶道日本陈设利休大西家文化 |
分类: 思想 |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822.aspx
千利休追求的“恬静”“古雅”
1906(明治39)年,将日本美术推向世界的大功臣冈仓天心,在纽约出版《说茶》一书,向西方列强宣扬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天心在书中介绍了“流淌于茶之根基中的精神”,并断言这才是“日本之美”的所在。直至今日,该书依然是全世界流传阅读的名著。
日本茶文化的黎明出现在镰仓时代。从神僧荣西自中国带回茶种和饮茶方法开始,荣西在《饮茶养生记》中记述了茶的药用效果。到了南北朝时代,被称为“斗茶”的茗茶品鉴游戏在僧侣、贵族、武士和商人阶级风靡一时。进入室町时代后,茶商开始出现,也开始使用茶室这一名词,饮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贵族阶级在书院举办豪华的茶宴,将奢华的外国进口茶道用具奉若珍宝。另一方面,出现了追求风雅、爱好饮茶、寻求茶之精神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侘茶”开山鼻祖的村田珠光。此后,这一精神在绚烂至极的安土桃山时代被珠光的弟子武野绍鸥继承、进而传给后者的弟子千宗易,并由其发展成“侘茶”。宗易就是千利休的法名。
有个词叫“一座建立”。这是表现茶道中宾主同心平等的一个词。利休追求的“侘茶”精神,就是“为了一杯茶,主人要费尽各种心思、独出心裁地布置茶室,用心调配用具,以礼相待”。天心要西方了解的流淌于“茶”之根基中的“美学”就是“宾主通过一杯茶,了解一期一会之心,彼此心心相印”。这种精神正是利休“茶道”的灵魂所在。
侘茶精神宣扬的是“待客”与“陈设”的美学,无需任何其他的奢华。“恬静”(WABI)一词源于“侘びしい”(WABISHII,冷清简单之意)这个形容词,与“绚烂豪华”正好相反,指“未完成的状态”、“粗糙而又朴素简单的样子”。“古雅”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本质变得典雅淡泊而慢慢流露出的美”,与“生锈”意思相同。两者皆是追求本质的审美喜好,是世界上罕见的日本人的美学意识之一。
利休追求的“侘茶”精神与美学意识,起源于简陋的草庐茶室,凝缩在每一件茶道用具中。被称为“利休之好”以及利休自创的“利休形”,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穿越遥远的时空,如今被称为“千家十职”(就是指在三千家(三千家,日本茶道流派中,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三家的总称。江户初期,由利休之孙宗旦的儿子们分为三家。)里出入的和茶道有关的漆匠,木匠等十个职业的尊称。——译注) 的京都工匠世家所继承。
http://www.cnposts.com/attached/20130415233214_4410.jpg茶道之心" />
《训马厩马图屏风》(部分)。描绘了与武士交往沏茶对饮的爱茶之人。表现的是战乱时代,每日将生命暴露于危险之中,寻求“安心立命”境界的武将们通晓“茶道”。(多贺大社收藏)
事物逐渐腐朽之美
千利休留下的《利休百首》中有这样一首和歌。“一锅在手中,茶道自然成,用具何其多,无用亦枉然。”锅,是茶会中唯一一个自开始到最后一直被放置在茶室中的用具。正如利休咏诵的那样,它在茶会中担负着主人替身的角色。
大西家作为“千家十职”中的制锅工匠,一直致力于铸造受千家喜爱的锅具。“千家十职”是为三千家(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提供茶道用具的工匠家庭,如今的当家——大西清右卫门是第16代传人。他的工坊位于京都正中,御池路和釜座路交叉口以南,三条路尽头的釜座镇。据传自平安时代开始这里就设有工坊聚集了众多铸造工匠,而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釜座有很多铸锅工匠的店铺。
“江户时代初期约有90名世袭工匠。由于京都除了釜座之外不允许铸造物件,因此这是一个拥有各种特权的独特组织,其规模在日本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祖先们在这里按照爱茶之人的要求制造独创的茶道用锅。其中最有名的是利休的铸锅工匠辻与次郎。而大西家的第2代传人净清也是当代首屈一指的铸锅名匠。我的目标也是铸造净清的锅。”大西先生如是说道。
净清曾担任继利休之后的茶道名人古田织部和小堀远州的铸锅工匠,并确立了大西家的风格。而从第6代传人净元开始,大西家正式成为出入千家的铸锅工匠。此后,不仅为千家铸造传统形式的茶锅,同时也涉及装饰性的高锅。若要探问铸锅工匠大西氏茶道用锅的精神为何,一言以蔽之,就是“事物逐渐腐朽之美”。“除了将水煮开的功能以外,铸锅工匠如何满足爱茶之人追求的风雅是非常重要的。”
http://www.cnposts.com/attached/20130415233239_6285.jpg茶道之心" />
千家十职的铸锅工匠,大西家第16代传人大西清右卫门先生。他成功再现了梦幻般的技法“旋拉中子技法”。此外,他还复原了历代中的名家——第2代传人净清的作品“夜学锅”等,以过去的技术和名作为模本,不断挑战新的创造。荣获京都艺术新人奖、京都府文化奖奖励奖。著书有《茶道之锅》。
http://www.cnposts.com/attached/20130415233401_8003.jpg茶道之心" />
作为千利休的铸锅工匠而名声鹤起的辻与次郎的作品“阿弥陀堂锅”。据传利休命令与次郎将锅的内外表面做得“越粗糙越好”。图片上是大西家流传下来的制作“阿弥陀堂锅”时用的纸样。(大西清右卫门美术馆收藏)
http://www.cnposts.com/attached/20130415233413_9410.jpg茶道之心" />
大西家流传下了众多古锅、旧文书、木制铸型以及环付原型等1000件以上的资料,从中可以窥视各时代的风格以及历代铸锅工匠的美学意识。(大西清右卫门美术馆收藏)
“用铁铸造的锅终有一日会生锈,并最终腐烂。爱茶之人在这里找到了一种美。而这种纤细暧昧的美感,正是通过铸锅工匠精湛的技艺展现出来的。粗糙的质地,敢于表露的断面。是寻求这口锅的主人的念想,甚至也是形状、季节的具体展现。锅在茶会中作为主人的替身,并不显眼,但又带着威严存在于那里。这正是锅最为精彩的有趣之处。”大西先生说道。
虽然釜座镇早已没有了往昔釜座的热闹喧嚣,但是大西家与三千家的关系至今未变。元旦和八月朔日(8月1日),作为一种仪式,大西家会前往三千家拜访问候,每月一日会到表千家报到,询问新锅的喜好。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庄严肃穆的活动,利休的“侘茶”精神,作为一种形式被下一代继承。这种传承,是从外部不易窥视的,京都特有传统的厉害之处。至今它仍在京都被代代相传,同时它也是天心所宣扬的“日本之美”的灵魂。
http://www.cnposts.com/attached/20130415233433_1597.jpg茶道之心" />
当代大西清右卫门制作的“源氏香透八角锅”(个人收藏)。尽管锅的形状、开口、锅身花纹等锅的造型有诸多的种类,但作为铸锅工匠最重要的是满足“主人的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美丽而趣味幽深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