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家 没户口 城市里的年轻人怀抱着孤独焦躁感——中国
(2013-04-22 23:31:04)
标签:
户口大都市归属感竞争社会舆论杂谈 |
分类: 社会 |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275.aspx
2012年12月12日据生命时报报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工作。他们竭尽全力默默地工作着,内心却并不平静。与城市出生的年轻人不同,外地出身的人不管过多久也等不到融入大都市的那一天。纵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和私人汽车,内心深处的烦恼也不会完全消失,相反他们的焦躁感正在渐渐地蔓延。
马上打算结婚的王先生,最近变得越发得急躁。王先生和他的未婚妻都没有广东省广州市的户口,因此该市无法办理他们的结婚证明书。当然他们也无法申请经济适用房(针对低收入者的廉价房)和廉租房。如果将来孩子出生,孩子进大学大学院的升学等有关学校问题以及孩子的就业问题,这些伤脑筋的事情现在就能预见的到。虽然王先生已经在广州住了12年,感觉这个城市的华丽和热闹,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然而现在却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早上去上班的时候,会有很小的恐慌感袭来。自己完全不知如何是好,现在结婚的事也暂时搁置了」。
河北省出身李先生,10年来在北京拼命执着地工作,得到了北京户口、自己的房子和私人汽车。从一方面来看,他的愿望好象全部都实现了。可是,「硬件方面」的条件全部满足后,李先生依然有一种深深的焦躁感,没有半点自己是北京人这样的归属感。李先生说:“每天在这里普普通通地生活着,地道的北京人不管有意无意都把我们看成『外来者』。所谓『身份认同丧失』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仅凭物质上的东西无法满足。”
身处在相同环境下的年轻人非常多。以20~40岁的城市「漂族(不有城市户口在城市生活的外来者)」为对象的调查结果中,9成的人表示「内心充满了焦躁感」。感到焦躁的理由有以下这些:「感到孤独和寂寞」「没有归属意识」「不被认可」「无法找到自己成长的出路」等。另一方面,在产生焦躁感的背景下,也存在以下这些客观的事实。
1)不合理的户口制度
对外来者来说「没有城市户口而感到焦虑」是最大的问题。有些人会注意你是否拥有城市户口,城市出生的人看待那些人的时候眼睛会睁得很大。因为一种「不是城里孩子」的负罪感,外来者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更甚者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焦躁感。
2)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极为深刻。我们经常会把家和故乡这两个概念弄混淆,当你产生「自己的家在这里。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一员」这样坚定的想法,这就说所谓的归属感了。对外来年轻人来说,现状就是他们觉得生活着的城市和自己心理上的距离太过遥远,城市只不过是自己挣钱生存的地方而已。
3)一堵挡住「自己家」的大墙
「拥有自己的家才算是在那块土地上扎了根」,这是非常普遍的想法,家就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可是,住宅价格的高涨、购房的限制制度,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 无法抑制的社会舆论
民工,临时工,流入人口等这样一些类似的词在社会上喧腾开来。事实上,这些反映阶级制度的词就是使外来年轻人城市归属感降低,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5)日益激烈的竞争
离开故乡来到大都市的年轻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拼命地工作。担负着如此沉重的责任和义务的年轻人们又必须面临竞争时的一些「不公平」。竞争激烈加之不公平感,他们越发得焦躁不安。
从外地到大都市的年轻人们,需要这个社会的支持和接纳。首先,需要让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控制使用明显反映阶级制度的词语,减轻他们承受的压力。其次,外来年轻人需要掌握肯定自己的技巧,从传统的观念里解放自己,鼓励自己,怀着「能在这个城市生存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样自夸的能力。觉得自己是「城市的主人」,需要提高自我认同的能力。最后,在大城市出生的人们,应该以宽大的心去接受这些「新居民」,注意不要故意筑起一套边界线和隔膜。(提供/人民网日文版翻译/KM编辑/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