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成年人也可能患有的“ADHD”

(2013-04-21 20:48:48)
标签:

adhd

治疗

抑郁症

离婚

性格

分类: 健康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
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779.aspx

 

近来,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汇,那就是“ADHD”,这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简称,是发育障碍的一种。以往,人们认为这是儿童所特有的病症,但通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这种病症同样会在成年人身上出现。与国外相比,日本对于这一病症的认知还很滞后,也许在大家的身边就隐藏着患有ADHD的病人。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特点

首先,ADHD具有哪些症状呢?其代表性症状如下:

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做事无计划。

不能很好地听他人把话说完。

做事拖延。讨厌做烦琐的事情。

健忘。好忘事、丢东西。三心二意。

没常性。不擅长事务性和单调的工作。易坐立不安。

自制能力差。易发脾气。

点子多,但无法制订周密的实施计划。

驾驶易出事故、易受伤。

容易退学、失业、离婚等。

 

是不是感觉“自己也有那么几项是符合的。。。”,很多症状看上去更像是“性格”吧。这些症状,在儿童时期大多是可以容忍的,但如果成人后还是如此,就很难会被周围人所理解,从而易与他人发生磨擦。由于ADHD这一概念本身还未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因此而生活受挫的患者似乎不在少数。

 

但是,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的一点是,通常ADHD被认为是由天生的大脑部分功能缺陷导致发病的一种精神障碍,而决非是因“其本人懒惰”或“无纪律少教养”所致。以往,人们对于“ADHD是否应被看作是精神障碍”而争论不休,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医学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一类人群是“需要帮助”的。

 

建议在儿童时期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病症,而到了成年后深受其害的人,去咨询一下专家(※据说通过服用药物等方法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

 

易遗传?对“抑郁症”也会产生影响!?

ADHD有一定的遗传影响,在同一家族内该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另外,多与其它障碍共存也是ADHD的一大特点。其代表性共存症状有学习障碍、自闭症、焦虑障碍等,而最多的则是“抑郁症”。部分研究者认为,有近半数的“抑郁症”患者具有ADHD倾向。

 

根据其特点,也有分析认为,ADHD患者,在儿童时期经常会因受到父母及周围人的训斥而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由于很少会受到表扬,所以缺乏“自信”和“自尊心”,最终导致抑郁。这与近年来人们常说的所谓“新型抑郁症”是否有关联,尚不明确。

 

如果有了ADHD倾向或患者就在身边时

尽管如此,也不能将这一社会性问题归咎于所有的ADHD患者。ADHD患者将ADHD的特点作为自己的“个性”和优点,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例子也是有的。专家认为,多数人虽不是ADHD患者但却有这种倾向,勉强治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能够充分发挥其因ADHD而拥有的优秀能力和才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而作为ADHD患者本人能够采取的治疗方法有,确认自己的好恶、配合药物的治疗、训练社会技能、寻找释放压力的方法、调整符合自身的环境(灵活运用自己和周围的优势,创造一个能够与他人共处的环境)等等。另外,不仅是患者本人,在家内或公司内有ADHD患者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予以鼓励。

 

(周围人能够做到的方法)

认可评价其优点。对其失败不过分斥责。

不要勉强其做不擅长的工作。可以改变其工作内容或对其提供帮助。

细分指示,不听之任之(采用双重检查制)。

在其因愤怒而处于兴奋状态时,不与之争论。

对之多使用感谢的词汇。等等。

 

虽然有些人知道了ADHD是怎么回事后,或是用它来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或是用它来去诋毁他人,但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一直长期生活在ADHD所带来的痛苦与压力中,而这种痛苦与压力又无法向他人诉说。

 

以上内容,我希望至少能够让大家对ADHD多少有一个认知。(外山余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