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40岁人气创业者们谈论的“生死观”
(2013-02-17 20:59:45)
标签:
创业死亡作家贫困生死观 |
分类: 思想 |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467.aspx
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几乎每天都多少报道一些“死亡”的消息。但我怀疑它是否能够让人接近死亡,切身感受死亡。很多人实际上在自己接近死亡之前,是没有认真地思考“死亡”这一问题的。
《你将活到多少岁?》(前田隆弘/PARCO)这本书,是一本采访录,它针对死亡这一问题,采访了活跃在各领域中的11位创业者,汇集了他们的生死观。一般涉及死亡的书籍,多数都面向老年人,或者是写和疾病作斗争的濒临死亡的人的事情。但是,本书不同。本书所采访的对象,均为向井秀德、涩谷庆一郎、雨宫MAMI、入江悠等30多岁的人。而且,作者自己也是30多岁的人。他们现在谁也没有看到死亡的阴影。他们的人生如日中天,也就是说,他们谈论的是人生“中途”的生死观。
例如,非小说类作家石井光太,因为采访而多次亲临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现场。当被人追问“为何拘泥于死亡的话题”时,他答道:“我并非对死亡问题情有独钟,我想写的是活着的人。我写‘死’,只不过是为了写‘生’。”他还说:“因为每次走进‘死’与‘贫困’的现场都会感受到在无限接近‘死亡’的部分中所存在的‘生’的美好。”
谈及现实中发生的死亡对人造成的最大影响,漫画家久保蜜蜡举出Rei Harakami(本名原神玲,男性,2011年7月27日脑溢血猝死——译注)的例子。他原原本本地叙说了突然失去朋友时的孤单心情,以及即便心情如此,还必须遵守截稿期,因而对工作抱有的疑问以及纠葛,甚至连自己因没有准备哀悼服和奠仪袋而焦急地直奔百货店的事情都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
他们因为感受过这些经历而讲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其中的共同点,就是所谈及的不是说教式的人生论,也不是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人对“死亡”抱有的各种各样的真心话。他们正处于人生的中途,不用说对于“死”了,就是对于“生”,也都还处于探寻阶段。他们所讲述的正是以这种状态所面对的“死”。与濒死的人不同,他们对“死”本身具有朴素的疑问与困惑。对“死”还处于模糊感知的人们,如果你们开始思考“生死观”,这本书也许是最合适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