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房无户口、都会漂族所面临的孤独与焦燥感
(2012-12-23 20:20:52)
标签:
户口结婚漂族竞争焦虑杂谈 |
分类: 社会 |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274.aspx
如今,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去工作的年青人越来越多,他们默默打拼,内心深处却并不平静。与本地出生的青年不同,外地青年可能永远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即使有了房和车也不能完全使内心的苦恼消失,他们的焦虑感正在逐步蔓延。
打算结婚的小王近来焦虑感越来越强,他和未婚妻都不是广州市的户口,没法在当地办理结婚证,更谈不上申请经济适用房(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廉价住宅)或廉租房了。将来再有了孩子,上大学、读研究生、工作就更是难题了。虽然小王在广州生活了12年,但如今才发现,这座城市的一切繁华都与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从早晨上班开始恐慌感就会由然而生,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如今婚事也只能搁置了。”
河北人小李在北京打拼了10年,不仅有了北京户口还有了自己的房和车。在别人看来,可以说是他的所有愿望都已实现。然而,在满足了一切“硬件”方面的条件后,他依然深感焦虑,毫无自己是北京人的那种归属感。“虽然每天在这个城市生活着,但还是会被地道的北京人有意无意地称作‘外地人’。这种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很难靠物质弥补。”
有相同情况的青年人很多。一项针对20—40岁的城市“漂族(在城市生活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外来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九成人的回答是内心充满了焦虑。其中“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缺少身份认同”、“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成为了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而焦虑产生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如下的客观因素。
1)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因没有城市户口而产生的焦虑”对外来者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以某人是否持有城市户口来判断其是不是本地人的观念影响深远,因自疚为“非城市人”使外来者不能适应城市,继而使其出现了自卑心理和焦虑感。
2)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对故乡感情特别深。在家和故乡的概念常被混淆的状态下,如果产生了“自己的家在这里,自己就是这里的一员”的坚定情感,才会形成归属感。对于“漂族”青年来说,其自身与生活着的城市的心理距离过远,他们只不过是把它当成赚钱和生存的地方。
3)房子成最大壁垒。
有房才算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想法也是相当普遍,房子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数,但房价的上涨与限购制度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消极的社会舆论。
农民工、打工者、外来人口等类似的词汇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其实这些是体现等级制度的词汇,成为了“漂族”青年对城市归属感下降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5)竞争激烈
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年轻们都背负着打拼和实现梦想的重负,但在竞争中他们还要面对一些“不公平”,正是这种竞争激烈和不公平感使他们的焦虑情绪越来越重。
由地方来到大城市的青年们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首先,舆论要有正确的导向,减少使用带有明显等级制度的词语,减轻他们的压力感;其次,“漂族”青年要学会肯定自己,从传统观念中解放自己,鼓励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能在这个城市生存自己就不是一般人”。要把自己当作城市的主人,提高身份认同感;最后,出生在大城市的本地人应以宽广的胸怀接受这些“新居民”,不要人为地划分界限、制造隔阂。(提供/人民网日语版 翻译/KM 编辑/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