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2021-05-12 00:04:56)
标签:

武夷山茶区

下梅古镇

万里茶路起点

旅游

图片

分类: 人文摄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我们在星村打了个尖,然后继续上路了。掉头向东之后,我们又渡过了一条闽江的支流(指崇阳溪的支流梅溪,溪流上游段有上梅村,中游段是下梅村。笔者注),这条支流沿着山脚绕了一个弯。
 
   现在我要和武夷山道别了,它无疑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山岭。若干年后,当中国真正对外开放,自然学家们可以在这些山中无拘无束地漫步,不用时时担心罚款或是被投入监狱之中,他们才能真正享受这儿的美景。
 
   从武夷山到浦城县有一条直路,这条路要经过崇安县。但是还有一条别的路,在更南边一点的方向,直到距离浦城县还有一天路程时才与崇安过来的那条直路汇合,我决定走这条路。我们一直向东,沿途有一条小溪,它也是闽江的支流,发源于东边某坐山,大部分时间是与我们所走的道路并行。
 
   这条小溪有很多险滩,河床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岩石,哪怕是小船也无法通行。离开武夷山后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到一座山的山脚下,这座山很高(梅岭。笔者注),我们一直与之并行的小溪发源于此。这儿离我们前一晚投宿的上梅镇并不远。
 
   离开武夷山的第三天晚上,我们到达了一个繁忙的小镇——石陂街(即石陂镇),这个小镇位于崇安县到浦城县的大路上。我们在这休息了一晚。到现在为止,我们走过的路,有相当一部分非常糟糕,人们告诉我,接下来的路很好,只要走一天就可以到浦城县了。
 
   离开石陂街后,整整一天,道路在山里面绕来绕去,直到我们进入一个很宽很美的山谷。山谷中就是浦城县城所在。……这儿茶叶交易的规模相当大。茶叶都装在篮子里翻山越岭运往浙江,在从浙江通过河流运到杭州府和宁波等地,我估计只有极少量的茶叶——如果有的话——出口到了国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茶叶沿着闽江运往福州府。”
——《两访中国茶乡》福琼。

   这段行程福琼走的是:从星村回崇阳溪-崇安桐源-下梅村-上梅镇-梅岭-五夫镇-石陂镇-浦城县。福琼进出武夷山的线路,是精心安排的。之前,他到过福州,并没有选择从福州沿闽江上行,用最近的路程进入武夷山,因为这条线路被清廷重重把关。他选择看守薄弱的武夷山北坡进入南坡的产茶区;离开武夷山时,不走崇安到浦城的较为平坦的大道,走星村与浦城间一条崎岖的翻山小路——梅林道,且不走来回相同的路。这像一个不正常的人,不走正门拜访,选择混在仆人中,从后门潜入,拿到东西后,迅速跳窗闪人。
   福琼书中并没有对经过的下梅村写上一字半句,按整本书对景物的描写习惯,下梅村的邹氏家祠是整个行程中最漂亮的建筑,1850年前下梅村的茶市交易,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此刻,茶树苗在手,尽管福琼可以用辛虎打掩护,人赃俱获对他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最好的景色也无法按住严重蹦跳的心,归心似箭。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九)从星村经上、下梅离开武夷山
  
   在福琼离开下梅村的第三年,这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以往热闹的茶市交易锐减。武夷山的茶路运输受阻,这些直接导致茶叶包装及其饮茶方式的变化,茶砖在之后不长的时间里诞生。
   边茶茶砖包装形成于1074年左右,产地以雅安为主。清乾隆六十年前后(1786-1795年)间,湖北羊楼洞生产最初的帽盒茶,每盒重半斤(16两旧秤制)。清咸丰十年(1860年)湖南安化开始用竹篾包装90斤重的紧压茶。多数认为茶砖形成于咸丰末年(1861年)。之后,茶砖逐渐成为北方茶路上主要的茶品,羊楼洞逐渐取代武夷下梅的位置。众所周知的历史,至咸丰三年(1853年),在福琼离开武夷山的五年后,清廷解开层层设阻的闽江航路,出口武夷茶。自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发迹,经历一百二十多年的武夷山茶市中心下梅转到了赤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