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2021-04-23 00:00:39)
标签:

鹅湖古道

万里茶路第一关

分水关

旅游

图片

分类: 纪实摄影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中国很多地方皆有分水关,本文所述是崇安分水关,又称“大关”,历史地理文献上称“分水关路”,为武夷八大雄关之首,有“八闽第一关”之称。崇安分水关坐落在崇安通往铅山石塘镇的古驿道上,现有横南铁路、福建的S303省道和江西S205省道汪乌线均在此古道上发展而来,宁上高速公路长达7252米的分水关隧道从分水关山下穿过。分水关古道开凿于汉武帝讨伐闽越国时期,是中原入闽较早开辟的通道之一,南宋时因茶叶贸易增长设置大安驿站。史载:北宋大观年间,闽地所产贡茶每年产20万斤,均由分水关北上中原,运至汴梁京城。崇安分水关元代废止后,在明洪武初复关,设巡司戍守。至清代,分水关路仍然是武夷八关中最为繁忙的古道。

    1849年6月,福琼到达分水关,所描述的地貌与分水关高度融合,只是分水关边福琼记载的那棵高大的松树已无存,而在桐木关也无此高度的松树(约有36.5米以上的高度)。

    “关口是很繁忙的要道,它连接着福建和江西两省,红茶产区的茶叶通过这条大道,翻过大山,运往中国中部和北部省份。在路上转弯的地方,我们遇到并超过了很多搬运工,那些往北走的搬运工身上背着茶叶箱(见下面插图),往南走的搬运工则背着铅山来的、茶叶产区所需要的其它一些货物。坐在轿子里的商人也不少,他们来回往返于崇安县、星村以及附近的某些地区。不管我抬头往关口看,还是往下看我刚走过的盘山道路,我发现一个虽然忙碌但又奇怪的景象:不管路上有多少搬运工,也不管路况好坏,我从来没看到过并行的两个人,这与其他国家很不相同。每个人都跟在他前边人的后面,前后距离看起来就像一队移动的蚂蚁。
    最终我们终于来到了著名的省界大门前,这个大门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分界点。大门的柱子是天然形成的,原本就是这亘古不变的大山的一部分。大门呈拱形,与中国城市的城门极为类似。穿过拱门时,我看到一队守卫的士兵正懒散的站在那儿,但他们都不看我们,也没想到要来检查我们的行李。
    一棵高大的松树,它至少有120英尺高(约36.5米-笔者注),也许更高一些,想标枪一样笔直,底部的树枝低拂地面。不像其他的中国树木,这课树未经剪伐,很显然它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同行中国人抬着头,敬仰地看着这棵树,他们告诉我,方圆这一带这种树只有这一棵……”——福琼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分水关西侧是海拔1506.7米的望夫山(上图)。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分水关东侧是海拔1424.7米的东路山,因道路拓宽,一侧山体被开凿过。福琼在书中写道:“我们看到了前面高山中的关口。这个关口比周围的山体要矮很多,在它的两侧,都是高耸的山峰,快要到达关口的时候,道路一下子变得很陡峭了,即使是中国人也都从他们的轿子中下来,开始步行,通常情况下他们可不会这样做。从山脚到现在这个关口,一共有20里,或者说5英里。”桐木关则无如此地貌。从永平至分水关约45公里,道路的有数次的海拔起伏,相比桐木关古道弯道较少。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华光庙是移建原来破败的孤魂祠,孤魂祠为了祭祀那些殇于“分水关路”上的“崇安挑担”、“浦城挑担”及异乡客商的孤魂。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闽西北的武夷山,是横亘在福建与内地之间一座长达550公里的山脉,历史交往逐渐发展出省的关隘道路。其中,分水关是古代崇安九座古关隘中最著名的大关,自西向东依次为桐木关、桐子关(小关,计入有九关,不计俗称武夷八关,笔者注)、分水关、观音关、谷口关、温林关、寮竹关、焦岭关、岭阳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福琼在《两访中国茶乡》中记载来自崇安、星村的搬运工和商人,但没有详细说明是桐木关,还是分水关,只记录了自武夷山之北的永平南下。事实上,从江西永平往福建的武夷山南部,有两条道。从桐木关古道前往的是星村;从分水关古道前往的是崇安。《两访中国茶乡》书中描述,福琼是先到崇安,然后进入武夷山,再从星村出武夷山。所以福琼所记载的茶叶大道并非桐木关古道,而是分水关古道。而桐木关古道与分水关古道两者路程相比,桐木关古道沿铅山河上游河谷蜿蜒,多曲折,至桐木关的路程要比分水关古道多出三分之一。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在中文版的《两访中国茶乡》中的插图中,将英文版的版画插图印反。从崇安进入武夷山九曲溪河谷,九曲溪与崇阳溪交汇处一定在画面的右侧,是水流上溯方向,上游是星村。反之,则由星村顺九曲溪河谷而下,崇阳溪必然在画面左侧(上图左中部,分叉的河流既是崇阳溪的示意位置)。如果按照中文版插图,则福琼先到星村,再至崇安,则“福琼走了桐木关古道”,但与福琼描述按时序出现的地名不符。由福琼书中记载与正确的图示,他是走的分水关古道。
   1851年前的清代,分水关古道以武夷茶运出名。一条由铅山经鄱阳湖至汉口北上恰克图远销俄罗斯,另一条经赣州南下广州海运英国,这些茶叶均由分水关古道出闽。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茶叶因运输大致发展成两种饮茶方式,一是散茶,二是饼或砖茶。汉地饮散茶。它与汉地的饮茶习惯有关。明代起武夷山出产散茶,无饼或砖茶。饼或砖茶多销往游牧地区,在藏区制作成酥油茶。酥油茶对茶叶的形态没有要求,在“甲董(酥油茶桶)”中通过不断搅动将茶叶溶解扩散到水与酥油的悬浊液中,茶末也分散在酥油茶的悬浊液中。紧压茶方式的砖饼茶可以抵御路途颠簸,茶叶封装容积率高,散茶则相反。故散茶对运输有较高的要求。福琼对武夷茶运输的搬运工有详细的记载。高级茶叶是用竹竿单箱肩扛的,一路不落地,这样避免散茶在运输过程中颠簸而破碎。低等级的茶叶是担子挑着走,对散茶最后交付时的品相影响较大。
 
    同时,运输路途的长短也决定散茶的质量,路途越长,运输造成茶叶品相下降影响越大。由此可见,就茶叶运输量而言,路程较短的分水关古道有无可选择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万里茶道第一关。自桐木村往江西铅山通过桐木关古道运送,不必下行九曲溪绕行星村、崇安,走分水关古道。从桐木关古道有路程短的优势,因为桐木村离桐木关只有十多里的路程。只是其经过桐木关的茶叶总量,远不能与经过分水关的茶叶量相比。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1849年6月是武夷山荣水季节,福琼没有逆流而上,选择从玉山的金沙溪转入铅山河到永平,而是至河口绕个弯,由陆路到永平。可见难以在铅山河逆行载货行舟。福琼在永平见到有数多搬运工将茶叶装船,这是丰水期可顺水载货行舟的一段河道。铅山河平均深度在0.5米-3米之间,枯水期时,河床上岩石遍布露底成礁,水流却很急,并不适合行舟。上图是8月时候拍摄,水深已不够船运。
 
   河运对茶叶运输来说颠簸少,明显好于挑担。只是铅山河并不是全年适航的河道。由此衍生出一个古道——鹅湖古道。鹅湖古道南起崇安,东接浦城,经分水关北至鹅湖镇。现今汪乌线公路大致沿着原来的古道延伸,古道已所剩无几,目前古道上遗存最显眼的就是大义桥。鹅湖镇位于信江南岸,它是铅山与上饶间信江段弯向最北的地方,上饶经鹅湖到分水关的陆路距离也是最短。古代从分水关的向北的道路,去往鄱阳湖者,由永平至铅山;去往上饶者,由永平至鹅湖。但鹅湖古道与八姓入闽没有半毛关系,汉、唐由杉关入闽,明清时期派兵入闽也是如此。分水关路兴起于南宋移都临安,以及元明清定都京城后,官路东移至茶运繁忙的崇安分水关及浦城仙霞关,逐渐取代了杉关的地位。鹅湖古道只是“分水关路”中的一段而以,更小范围指永平镇至鹅湖镇的一段古道。所以在《两访中国茶乡》里,没有鹅湖这个名字。影响历史的能力并不一定只有古道来表达,位于鹅湖古道边2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江南四大书院之一——鹅湖书院。出了一个才子——朱熹,不弱孔子也。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很多年后,兴起在北方茶路上的茶砖已奄奄一息。令人意向不到的是:从2011至2015年海关统计出口俄罗斯的茶叶,已不再是紧压茶(茶砖),出口量最大的是散装绿茶,占到出口俄罗斯茶叶总量的三分之二。这些与紧压茶中过多掺入老叶有关,紧压茶从茶砖或茶饼剥离下来的茶叶,确实很难区分茶叶采摘的部位,商人在其中闻到了茶叶以外的味道,结局和福琼的向导胡兴所产生的作用一样。
   在俄罗斯远东,神农的理念在当地的发展出多次多彩的茶饮,在绿茶中衍生出伊万茶、松针茶。后面的“茶饮”口味甚重,味道很像杜松子酒。在我们所知的绿茶、红茶范畴,于世界已今非昔比。
 
 
 
寻访世界茶树之源(五)鹅湖古道·分水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