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开河口,穿过山谷,往南边前进。山谷中有条小河蜿蜒流淌,小河源自武夷山北麓,最终汇入河口附近的信江,我们一路上好几次跨越这条河。
在前方山谷里有一个小镇子,名叫铅山,乍一看,它就像是完全包围在群山里,但实际上,我前面提到的小河流经小镇,它在山里面蜿蜒流淌,一直流到河口。
这个镇子离河口大约有60里(实际只有约15公里,笔者注),就位于山上流下的小溪岸边。尽管不大,小镇看上去很繁荣。它坐落在福建红茶的运输通道上,搬运工们将红茶背下山来,几乎都是在这儿将红茶装船,然后运往河口。也因为两个城镇间有这条水路沟通,所以一路上我并没见到多少行人。但很快我就要走上一条熙熙攘攘、拥挤不堪的大道,就像我在上一章描述过的位于两河源头之间的那条道路一样(指常玉古道。笔者注)。”——福琼
福琼所提铅山镇为现永平镇,明清起铅山的县府在永平镇,故称铅山。建国后,铅山县府迁至河口镇,书中出现的地名与现今不同。位于永平镇铅山河(桐木江)上的大义桥,处于信州铅山与闽越的交通要道上。大义桥最初是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的木桥。福琼见到它时,已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后改建的石桥,并且有可能是一座廊桥。现在石桥在同治七年(1867年)垮塌后重建,上世纪70年代大义桥仍通行汽车。福琼在《两访中国茶乡》中并没有对该桥的文字描述。但在书中的版画插图中画有一坐五孔廊桥,桥型与大义桥极为相似。桥画在九曲溪上,时九曲溪与崇阳溪上尚无此类桥梁,崇安南郊阻大河上造型相似的馀庆桥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造。
自永平镇有两路进入福建的武夷山南部,一是沿桐木江上溯走桐木关古道,另是走桐木关东北的分水关古道。福琼书中未有明确记载。
远处为鹅山,著名的鹅湖书院位于山下,是前往信州(上饶)的鹅湖古道所经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