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清迈的帕辛寺,有两幢比较独特的砖木建筑。帕辛寺的出现,标志兰纳王国由砖石材料宗教建筑,向砖木材料演变,是泰国小乘教建筑风格转变的起始。
受印度教的影响,原本两个建筑是同一“法场”+佛塔的样式,如此建筑布局样式一直延续至今的泰国佛教寺庙。只不过今天的“法场”已有佛像供奉,可单独成为完整的寺庙建筑,作为源点建筑的佛塔当然也成为泰国佛教寺庙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中,夹在西边的英属缅甸和东边的法属交趾之间泰国,依靠其智慧在夹缝中求生存,
逃过了被殖民的命运。直至二战前,暹罗混得风生水起,依靠对华贸易,未被抽血的经济好于两侧殖民地,成为中南半岛在建筑外表贴金箔面积最多的国家。
帕辛寺左侧的寺庙,为砖木结构建筑,除了屋顶是兰纳风格外,更多能看到汉地砖木建筑结构的影子。它由兰纳孟莱王于1345年初建,用以供奉其父骨灰的庙宇建筑,而非佛寺。上图四面佛式塔是存放置骨灰的地方。若干年后,庙宇扩建,庙宇的主体建筑挂接到四面佛塔上,塔与庙连成一体,世俗化的人神共居时代开启。
四面佛式佛塔进入了庙宇,由庙变寺。
先王与佛祖同堂。

帕辛寺窗户彩绘的图案,与The Faces酒店复刻的石雕造型一致(下图右)。
两幅石雕见证了不同时期泰式筒裙的变化,从圆筒裙到前开叉筒裙的变化。
无独有偶,在缅甸曼德勒,有一座木雕精美的纯柚木建筑,现在被称为金色宫殿柚木寺。最初它建在曼德勒王宫中,是缅甸贡榜王朝敏东王(Mindon
Min,1808-1878年)的寝宫,并归西于此。他儿子继位后,有所忌讳,将整幢建筑搬到了宫外,请和尚入住,将它改成了一所寺庙,在缅甸开启了人神共居的世俗化,比暹罗小乘教世俗化晚了三百年多年。搬到王宫外的柚木寺,免于战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关曼德勒王宫遗存的唯一硬通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