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有着五百多年历史,残缺的契迪龙寺古塔,在夕阳下泛出温暖的金色。它是游览清迈不可错过的风景。在雨季,雨后放晴的契迪龙寺,会有另一番绚烂的景色。本篇所拍的照片前后两次拍摄,相隔一年,皆错过雨季。1296年起泰族在高棉的地盘建了城池清迈,为兰纳国开始,即元史所称“八百媳妇国”,传说国王有八百个老婆,故得其名。1556年缅甸东吁王朝兴起,莽应龙在位时,为得到寺庙土地以外更多的资源,发动了泰缅战争,占领了清迈。直至1874年泰国拉玛五世皇时才收回清迈,缅甸统治清迈长达三百多年。所以在清迈有融合吴哥、素可泰、缅甸风格的寺庙建筑。在这个五十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有大小寺庙三百多座,它是泰国寺庙最多的城市,也是十三世纪末起、中南半岛寺庙建筑的博物馆。
契迪龙寺始建于1411年,佛塔部分在1441年才完工。不难看出,它照搬了印度教“须弥山”的吴哥建筑样式,四个阶梯的金字塔式基台。基台最上一层侧边融合了素可泰梅崇寺的风格,四周大象围绕。
寺庙中心是四面开门的佛塔,东南西北方向各置一尊佛像。它由供奉印度教梵天发展而成。印度教寺庙从最早的石窟到建筑,重要标志是“胎室”。“胎室”仅有一出入口,两边为虚窗,饰以神像或历史传说的雕刻。室内乃“胎心”,是“神力”凝聚的地方。所以,印度教寺庙不能为人神共居之地。信徒必须朝拜,才能得到信奉之神的庇护。
锡兰佛像建有“蒙朵(Mon
Dop)”,佛像带有一个开口的围合,从印度教“胎室”演化而来。中南半岛信奉印度教的历史,为选择上座部小乘佛教奠定了基础,这是大乘教未能在中南半岛上普世的原因。
中南半岛建筑历史的延伸,影响了宗教。印度教梵天转身成了中南半岛上独有的“四面佛”,最初的形式来自柏威夏寺供奉梵天的、四通结构的中央寺庙,以及有四面吴哥“微笑”塑像的印度教建筑。“四面佛”在藏传佛教中类同“城坛”的解释。
神龛的门楣来自素可泰时期的建筑风格,由圈拱结构的门框,叠加吴哥风格的门楣雕刻装饰样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