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教的神像中,愤怒和喜悦的肢体语言是常见的形式,少见安详的表达。犍陀罗佛像在贵霜帝国及之后笈多帝国时印度教复兴的传播,带来了佛像的安详。它与印度马图腊雕像艺术一起向中南半岛传播,在十二世纪末的中南半岛的安哥王朝被人格化,赋予雕像人性的魅力。既有马图腊的肉感,又具犍陀罗的沉静,让石头露出安详的微笑,成就独特的安哥造像艺术。三百多年后,达芬奇才从中世纪的黑暗中看到人类的微笑。
马图腊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苏罗森那的首府,位于新德里东南140公里余的恒河支流叶木那河西岸,为中印度与西北印度的交通要冲。公元三至六世纪,马图腊随着频繁的外族入侵和贸易往来,使马图腊与犍陀罗一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以雕刻艺术著称。
中南半岛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衣食无忧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长达629年的吴哥王朝,比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时间都长。小乘教与印度教的相互影响,给予吴哥王朝“文艺复兴”先知先觉的条件。
门窗的直线使用了最古老的“铣床”。
圆柱石雕使用了最古老的“机床”。这些古老的“铣床”和“机床”随着吴哥王朝一起消失在丛林之中。
与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和它的音乐一样,有夸张的节奏。雕刻的造型追求强烈动感、以及丰富变化,在不对称中构成平衡。
公元1295年,周达观造访真腊一年前,即吴哥国王
Jayaverman VII
去世之后的五十年间,小乘教在民间呈扩大之势,与王朝印度教发生冲突,吴哥王朝经历了第一次灭佛。暹粒大量的佛像均毁于此时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