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涛说:“你可以一眼望穿乌鲁木齐的五脏六腑,但你永远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蒙的眼睛。”就像时光拨动的热瓦普,悦人且深邃。
喀什维族家庭里,通常会有两件以上的乐器。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些显然有勃于逊尼派的训诫。逊尼派四大学派(哈纳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伊派及罕百里派)极力反对音乐,先知在《圣训》中说“歌唱使心生邪念。”
在喀什的西边,由费尔干纳盆地、瓦罕走廊和罕萨谷地去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这三条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古道就是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斐迪南
· 弗赖赫尔 · 冯 · 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在1877年所写《中国》(China)中所提的汉唐丝绸之路,成功地将地理学引入历史。尽管他没有到过喀什,但成就了后来的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五年后的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l)出版《人类地理学》,形成人文地理学科。
波斯称帕米尔为“巴达克”,现在是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州,它的东南是阿富汗的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南部与之紧邻是巴基斯坦。瓦罕走廊位于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巴达克现在的名称为巴达赫尚。它们曾经连为一体,是玄奘笔下所记载的达摩悉铁。
在塔吉克斯坦的巴达赫尚州,被官方定为塔吉克族21.3万人中,只有少数是说塔吉克语的逊尼派信徒,绝大多数是操帕米尔语的什叶派伊斯玛仪教派穆斯林,有学者称之为帕米尔人。清代把在帕米尔以游牧为生的四十个部落称为布鲁特,“布鲁特”的意思是四十个部落的草原人,与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同族。
十八世纪后期浩罕汗国征服了费尔干纳盆地的布鲁特部落,十九世纪中叶征服帕米尔东部布鲁特部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之后,柯尔克孜人留在新疆地域内人口不足其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十九世纪后半叶英俄以瓦罕河、帕米尔河谷划分了彼此的势力范围。
塔吉克斯坦的巴达赫尚州和阿富汗的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的帕米尔人,沿着丝绸之路分布,夹在广泛分布的逊尼派中间。与逊尼派完全不同的是,什叶派分支伊斯玛仪派鼓励音乐文化。伊斯玛仪派产生于八世纪中叶,它对新疆的黑山派和白山派(白帽)均有深刻的影响,两者均属什叶派苏菲派的穆斯林。塔里木盆地的“木卡姆”就是波斯—阿拉伯音乐传承的反映。木卡姆分布于北印度及中亚诸国、波斯和阿拉伯部分地区。
沿着丝绸之路从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至巴达赫尚,或更远,显露一条完整的古代音乐遗痕。这些音乐的存在,完全不同于主流占85%的逊尼派世界。即使在阿富汗东北部的音乐受印度的影响,带有北印度风格,而表达的是穆斯林什叶派苏菲派与伊斯玛仪教派的内容。阿富汗的西边是什叶派为主的伊朗、伊拉克,然后是地中海。那把公元三世纪米兰古城壁画上的“吉他”所拨出的悦耳之音,如同一条音乐丝带,飘扬了五千多公里。
所有的动物没有社会化以前,他们的情感是纯真无暇的。
世界有了很多规则,有温暖的地方在灿烂,没阳光的细胞在争斗。最后,一起和眼睛老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