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274年-1275年间,马可·波罗穿越巴达哈伤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经由喀什,从丝路南道前往元上都。《马可·波罗游记》之五十《可失合儿国》这样记载:“可失合儿(Kachgar)昔是一国,今日隶属大汗。居民信奉摩诃末。境内有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然最大而最丽者,即是可失合儿本城。此国亦在东方及东北之间,居民为工匠商贾。有甚美之园林,有葡萄园,有大产业,出产棉花甚饶。有不少商人由此地出发,经行世界贸易商货。居民甚吝啬窘苦,饮食甚劣。此地有不少聂思脱克派之基督徒,有其本教教堂,国人自有其语,地广五日程。”
“可失合儿”即“喀什噶尔”,“喀什”是维语的简称。马可·波罗经过喀什时,正值孛儿只斤·海都向东发动“改宗战”期间,居民除信奉“摩诃末”(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外,当时还与聂思脱克派基督教(景教)共存。往东则多佛教,这些被《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
1890年圣诞节前,斯文·赫定从塔什干经沙俄所灭的浩罕汗国Darvase“帖木儿通道”(现乌斯别克斯坦的安集延,浩罕汗国1868年为阿古柏贝克统治,沙俄的保护国,1876年亡),翻过”达凡赛大闸”(3962米的垭口),于喀什北部的(ulug
chat 现乌恰县)进入喀什。他在《亚洲腹地旅行记》第十三章“深入亚洲心脏地带”中写道:
“历史上征服喀什的统治者交替轮流,城中民族混杂,有雅利安人(Aryan)的后裔,也有蒙古人的子孙;而这块土地也令人想起当年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统治的时代。中国人曾在不同时候管辖过这个地区。1865年到1877年,阿古柏贝克(Yakub
Bek)从俄属 Türkistan
杀到此地,占据了西藏北部到天山之间的大片领土,其政行专横残暴。自他死后,中国人便再次将其掌控,一直到今天。
喀什这个城市有一点很特别,比起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它与海洋之间的距离最远。道台是管理喀什的中国总督,但这个地方最有权势的人却是佩德罗夫斯基,当地的萨尔特人给他取了一个称号,叫作‘新察合台可汗’。这个俄国领事馆就把有四十五个哥萨克兵和两名高级军官的兵力。
……
在一家印度人开的客栈里,亨德里克斯神父的房间同样家徒四壁,地面是泥土砌的,窗户是纸糊的,只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张床和几只葡萄酒桶——他还是个酿葡萄酒的专家。房间里面有一面墙上高悬着一个十字架,所以这间房也可用作教堂……
每座城门都有数名中国士兵把守,但是驻防的主要兵力是在七英里外筑有城墙的英吉沙城(Yangi Shahr
喀什以南)。喀什的露天集市摆着大小货摊,卖货的人里面还有一些不蒙面的女子,这一切生动如画。城中大片灰黄色的土屋中……”
斯文·赫定到喀什的八年前的1881年4月,俄国在喀什城北关外开设领事馆,就是现在色满宾馆院子里的两幢俄式建筑,使色满路成为当时经济贸易的“华尔街”。又过了八年的1908年8月25日,英国人担心沙俄利益扩张,在喀什暂租民房开设代办处,1912年升级为英属印度“政治代表处”。1913年于城北关外高台建成正式领事馆,位于现在喀什的其尼瓦克宾馆内。
今天,这座二千多年历史的丝路古城依然风采不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