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8年,松赞干布灭吐谷浑,占了他的祖宗源地若羌,即现在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所在之处。米兰古城位于古羌发源地西北,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或称丝路南道的必经之处。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公元663年起,吐蕃与唐朝在西域展开拉锯战。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赤德祖赞为妃。安史之乱后的公元791年,吐蕃趁机控制了“青海道”,包括高昌、敦煌及河西走廊。至朗达玛灭佛后吐蕃崩溃的公元842年,控制西域南部近半个多世纪(法国戴密微一说为80年)。
前两幅照片是西藏阿里扎达县托林寺前佛塔,分别拍摄于2014年和2017年。这种佛塔建筑风格或形式,影响到北京妙应寺的元代白塔,由尼婆罗工匠阿尼录奉敕于公元1275年主持修建。两者相距五千多公里,地球周长的八分之一。
公元842年,在西藏洛扎拉境,朗达玛因灭佛被僧人拉隆多吉暗杀,藏传佛教前弘期终结。洛扎是西藏碉楼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其中一些碉楼前部开口为此区域特有。
朗达玛被杀后,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为争夺王位相互拼杀。公元877年,一部后裔被奴隶起义军所杀,并掘吐蕃历代藏王陵墓,吐蕃王朝落幕。朗达玛另一嫡孙吉德尼玛衮逃至阿里,娶羊同部落首领之女,苟延残喘。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其三子,古格王国为其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上图为古格遗址神宫殿旁的开口式石碉,建于公元九世纪末。“神宫殿”在藏语称“颇章”,是世俗和宗教权力合二为一,集行政、住宅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古格颇章的开口式石碉距离喜马拉雅山东段腹地中的洛扎有一千五百多公里。开口的用途主要是用于防守,向攻击者投掷石块。这个解释在后冷兵器时代有点勉强,开口真正的功能,至今像谜一样。
雅鲁藏布江支流朋曲河谷中山崖上的圆形石碉,建于18世纪末,为阻止廓尔喀人抢掠。前冲的半圆形碉楼构造在西藏古堡建筑中有大量应用,包括建于七世纪的布达拉宫西半部的圆形碉楼。
沿雅鲁藏布江峡谷从米林出发,在加查县城不到的地方,江岸边的悬崖上耸立着前冲半圆形的石碉,建筑年代不详。
古格王朝遗址左侧山腰下,9世纪末建造独立的圆形碉楼,用于防卫。
七世纪中叶,吐蕃控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的若羌。在若羌县米兰古城中遗存一座吐蕃古戍堡,古堡的前部,一样有前冲半圆形土碉的喜好,且造得异常高大。上图是在150米高处航拍。它是吐蕃遗存于纬度最北的土碉。斯坦因在此发现了吐蕃木简和纸文书一千件以上,以及贝叶经。其中佛经最为丰富。
据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一书描述和照片,在敦煌至楼兰的丝路大道上,还遗存一处方形石碉。目前无从考证,如果存在,是吐蕃所建纬度最北的石碉。【注】唐代古戍堡和吐蕃古戍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容易误导。
按照碉楼分布,如果从这座最北的吐蕃土碉开始,绕喜马拉雅山,至横断山脉中碉楼最多的丹巴,全长有四千多公里。
在吐蕃古戍堡以东数公里的地方是东大寺遗址,是西域早期佛教建筑遗存,有典型的犍陀罗风格。因风化严重,很难看出犍陀罗的痕迹。
犍陀罗,梵语音,为公元前六世纪处在东西方连接部的国家名,范围大致在现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瓦罕走廊横穿其腰部。公元纪年起,犍陀罗受古希腊、波斯、婆罗门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影响,融合成犍陀罗风格或形式。
上图为斯坦因拍摄的米兰古城东大寺遗址,下部有古希腊爱奥尼克式柱头样式及神庙柱子排列的风格。在古丝路上,希腊神庙变成佛寺。希腊诸神分化,男神去汉地改行做金刚,女神去吐蕃改行做度母。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西寺遗址,是龟兹古国的国寺。风化和坍塌使它具有的犍陀罗造型风格不甚明显。但佛塔前端的斜坡梯道是犍陀罗建筑风格的样式之一。它与遥远的金字塔建立了神秘的联系,法老和佛陀在喝茶唠嗑。
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犍陀罗风格佛塔。高昌故城是吐鲁番盆地中最早出现的城池,公元前一世纪由西汉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同期佛教传入。佛塔在造型上为叠式、对称、反复排列,典型的犍陀罗风格。
在帕米尔高原南方的阿里高原扎达盆地,也有一座犍陀罗风格的佛塔。这座建于公元十世纪末的佛塔位于西藏札达县托林寺前,距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的于阗国(和田)有1500公里,距瓦罕走廊有1700多公里,走丝路南道经于阗国、鄯善国(若羌、楼兰)至高昌城有三千多公里。如果沿象泉河上行,至克什米尔高原上达拉克的列城(印度占领),即到古代犍陀罗东北部,只有300多公里,是现在西藏离古代犍陀罗最近的地方。
托林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最早为宁玛派寺庙。公元1040年,一位生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下、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上中天竺的摩揭陀国人——阿底峡尊者,时年59岁,他从恒河中游的超戒寺出发,于1042年到达托林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伊始。地理上,尊者从茶马古道经亚东河谷,经日喀则北上是最近的道路。
托林寺前佛塔造型为叠式、对称、反复排列以及中心线的斜坡梯道,说明犍陀罗风格对藏传佛教建筑的影响。这些为“于阗样式”在吐蕃的传播提供了佐证。于阗样式是指吐蕃在八世纪前后势力扩张至西域,所受西域文明的影响。
敦煌文书载,松赞干布最初用以联姻方式掌控羊同(扎达所在之地皆称羊同),将其妹赞蒙赛玛噶嫁给羊同王李迷夏,羊同王则把自己的小老婆李特悶送给松赞干布,羊同王不过是敷衍而以,无服从松赞干布之意。“赞蒙”藏语意是王后,这位王后被李迷夏赶到玛旁雍错湖边放羊。公元679年,吐蕃再次出兵羊同。直至赤德祖赞期间,才彻底征服羊同。同年,赤德祖赞在青海与唐军大战,微胜。由此为征服古丝路南道的全部奠定基础。
朗达玛灭佛后,其孙逃出前弘期佛教势力范围,选择前往苯教发源地阿里是明智之举。对象雄来说,朗达玛是苯教的卫道士。今天的藏传佛教与阿里象雄(羊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管“于阗样式”南下,还是犍陀罗直接向吐蕃东传,所经羊同的苯教势力十分强大。象雄苯教如同筛子,不时夹杂自己的私货,把大乘佛教筛成后弘期的新教(除宁玛派以外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称旧教)。依据地理合理路径,阿底峡从超戒寺北上的说法与历史遗存是矛盾的。
古格王朝遗址中的佛塔,约建于九世纪初。红塔造型为叠式、对称、反复排列以及中心线的斜坡梯道,犍陀罗风格明显。
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亚尔特拱古驿站,建于汉唐时期的建筑锥形顶部是犍陀罗风格标签之一。贾应逸所著《印度到中国的佛教艺术》中:“商人是佛教徒在丝绸之路往来和弘布佛教的可靠伴侣,也为佛教传播作出了贡献。”2002年版P103。西域佛教向东传播,影响至各个领域。
雅鲁藏布江支流朋曲河谷中建筑,无法印证其建筑功能和年代,可能是佛塔,也可能是驿站。与古丝路上汉唐时期的驿站建筑样式如出一辙,犍陀罗风格不存在疑问。但既开窗又开门的佛塔,只在极少数大型的佛塔式寺庙建筑中出现,如离它不远的日喀则江孜镇的白居寺(犍陀罗风格建筑)。偷懒者更愿意上图是佛塔。
2012年,在西藏阿里噶尔县门士乡苯教寺庙故如甲木寺门前的一座贵族墓葬里,发现了茶叶实物。经碳年龄测定,距今约1800年。故如甲木寺大门所对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上,是10万平米穹窿银城(Khyung
lung Dngul
mkhar),也称琼隆银城,为古象雄王国的都城。“卡尔”在藏语中是城堡的意思。“琼”是大鸟的意思。系苯教神鸟。琼隆银城距丝路南道上最近的叶城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实际路程1200公里),到古代苏毗的日喀则直线距离也是一千公里。考古结果证实:在东汉时期,茶叶已经传播到亚洲腹地中的阿里高原,茶叶在西藏出现的时间早于前弘期佛教。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8年的大宛发现了蜀布和邛竹杖一样,出现在一个地理单元的区域内(不按现代国界划分的话)。在已知丝绸和茶叶的路书中,有所缺页。茶叶早于史料所载文成公主入藏前传入蕃地,它有可能是绕道北方经古丝路南道传入象雄都城,也可能从汉地经苏毗传入。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一些说法显得不那么牢靠。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流动。碉楼和佛塔在结构上同属一种向高处构筑的建筑,两者都让人产生敬畏,前者是生理上,后者是精神上的。人类进化赋予建筑不同的功能,战争与和平,掠夺与共享始终伴随左右,只是它们或他们以不知不觉的变化而存在。
在不同地理区域,建筑样式传播所体现的文明融合,勾勒出不同的人文历史轮廓及其互相影响。眼前的一切,并非如以往描述阿里地区茶马古道的史料那样,至少在吉隆沟以北地区,变得更为复杂。所以,去年停发了茶马古道系列吉隆沟以北的续篇,去了一次南疆。
有人说不到阿里,不会了解西藏。但是,不到南疆,不会懂得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