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2019-01-14 00:02:50)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

龟兹国寺

苏巴什佛西寺遗址

旅游

图片

分类: 人文摄影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苏巴什佛寺座落在库车确尔达格山南麓的绿洲边缘,分为东西二寺,在库车河支流铜厂河两岸海拔1260米的冲积台地上。遗址内分布不同时期的寺庙群,寺中有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屈支国(龟兹同音)载:“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昭怙釐。”昭怙釐既是苏巴什佛寺。《西域记》、《出三藏集记》、《高僧传》等古籍记载为雀梨大寺。又名雀梨寺。公元344年,中国佛教译经的祖师爷、语言大师,鸠摩罗什(Kumārajīva)生于龟兹。库车古称龟兹,汉语读音“丘兹”,来自粟特语读音;直读“龟gui”是梵语音。前文中“雀”与“龟(丘)”系同音。
    苏巴什是维-语"水源头"的意思,新疆有很多地方称苏巴什。苏巴什佛寺名称最早来自于1903年日本大谷中亚探险队的渡辺哲信,其所著《西域旅行记》中提及。他在苏巴什佛寺遗址挖掘了后惊于世的舍利盒。1907年,法国伯希和和俄国罗斯贝勒佐夫斯在苏巴什进行挖掘,伯希和发现另一个舍利盒。俩人同期挖土三尺比赛式寻宝,使现存苏巴什佛寺面目全非。1929年,黄文弼对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察,在1958年出版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
    对苏巴什佛寺遗址全面调查是丝绸之路申遗前的2010年,在2015-2016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其进行全面发掘。发现苏巴什佛寺自三至九世纪,从魏晋到唐时期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十二世纪初衰落,迄今是丝路上最大的佛教建筑遗存
 
    苏巴什佛寺申遗发掘的两个结果值得商榷:
1、发现僧侣墓葬形式有鸟葬,即藏地的天葬。吐蕃早期的丧葬为土葬,如历代赞普王陵、雅鲁藏布江畔的烈山古墓群等。苏巴什佛寺的鸟葬,与遍布藏传佛教的藏区天葬存在关联。 
2、在发掘不同年代的僧舍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牛、马、羊、鸡骨。苏巴什佛寺僧侣是食杂三净的燃灯供养,一直吃到隋唐以后的改宗。
 
    玄奘西行龟兹时,小乘与大乘已在三个世纪前分别释义,由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传播,小乘是巴利文。
    留学古印度20多年的资深海龟——龟兹佛学领头人木叉毱多(Moksagupta),在雀梨寺“吃鸡”。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认为:“昭怙釐”是“小乘”。
    玄奘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与木叉毱多著名的龟兹辩经,辩的是大乘佛经,玄奘胜出。
    辩经的语言环境:玄奘当时说中古汉语,汉字对音的36音梵语(47音是玄奘西行后归纳,后来义净释49个音,全音51个),非屈折语、早期分析语主体;木叉毱多精通梵语、粟特文、波斯文,汉语水平不详,纯屈折语主体。
    
    也就是说,苏巴什佛寺的和尚念着大乘的经,修“小乘”的相。后弘期的藏传佛教与苏巴什佛寺的和尚一样并不拒绝食杂三净,历史上萨迦派可以生子传教。食杂三净至今在西藏的部分佛教寺院中存在,如果把酥乳划入戒律,则是全部寺院。丝路上的苏巴什佛寺与后弘期的藏传佛教有相似的共性,但前者出现的时间更早。

    玄奘继续沿丝绸之路西行,至梵衍那国,即现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中的巴米扬(Bamiyan),那座被炸毁的犍陀罗风格的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之处。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三十四国 梵衍那国)载:“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认为巴米扬佛寺的宗学是小乘,与食杂三净有关。
   此时此地的宗派鉴别,在佛教史上是大乘龙树所创的中观派与瑜伽行派之别,非小乘与大乘之别。前者后来由龙树弟子寂护带入吐蕃,后者是玄奘西行取经的目标。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泰晤士世界历史的“欧洲扩张以前的世界经济”的农耕与游牧分布。绿色为农耕区域,浅绿色带点部分是游牧区域,(北)古丝路横跨欧亚的游牧带上,也是有名的屈折语带。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泰晤士世界历史的“世界驯化动植物发源地”。鸡驯化于南亚至中国黄河中游地区。至少不会是张骞凿空的时候带上鸡蛋,留在西域孵化,更不可能是汉地的和尚把鸡带到西域。早在纪元年前,中原的先民就已经踏足西域,或曾经与丝路上出现鸡的地方存在交流,这一事实无法抹杀。
 
    虽然法国藏学家戴密微在《吐蕃僧诤记》中论证,在大辩论中汉僧赢了蕃僧。但结果是,后弘期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分道扬镳。纵观汉传佛教二千年历史,被覆盖的无一例外的是农耕地域。汉传佛教戒律的形成与农耕丰饶的物产、及其所处的自然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纬度、高海拔的游牧地带,为抵御严寒人类必须摄入高脂肪与高蛋白获得更多的能量和代谢补给。在油料植物和高蛋白植物不能到达的地方,动物脂肪和蛋白是游牧民族唯一的选择。游牧生活强化了消化肉类动物的胃,而适应农耕宗教戒律的胃,在游牧环境下无法长期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限制了汉传佛教的传播,历史上在汉地强势过的元朝、清朝皇帝最终选择了喇嘛教。
   从热带至北温带,随着纬度增加,佛教的历史结果在分布上南广北稀。2006年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的调查数据,受影响地区排名:福建、浙江、江西、云南、广东(与经济也存在一定关系)。汉传佛教的戒律在受众度上受到高纬度、高海拔地理及气候明显的制约。在绝对值的数学模型中,爱斯基摩人是永远不可能接受汉传佛教的。
 
   农耕所形成的自然生态循环,造就文化传统的闭环。这使他们过度依赖于积累的经验,细致谨慎地把握事物发展的程式,达到“天人合一”。在汉传佛教发展中,禅宗就是农耕文明结晶的范例之一。对顿悟自省的反观,吾彼先孰成佛,既大乘之悟,“小乘”之果。
   所以,苏巴什佛寺的和尚“吃鸡”,在“情理”之中。成佛者,人也。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靠近河侧的这座遗址的后面,发掘单位认为是唐武则天时建造的汉式方形佛塔,佛塔上部的形制已无法确认。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1903年渡辺哲信在苏巴什佛寺西寺遗址发掘的舍利盒,现收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舍利盒最初的外层有颜料覆盖,直到1957年,外层颜色剥落时,发现内层的龟兹乐舞图画。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表赞龟兹的乐舞之美。龟兹乐舞最早记载于唐中期高僧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飒磨遮”,即“苏幕遮”。“苏幕遮”是波斯语“头巾”的意思,后来泛指为风靡唐朝的波斯旋舞,一种不断摆动臀部,抛送媚眼的魅艳乐舞,俗称康国乐、胡旋舞。它与舍利盒所画的龟兹乐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乐舞。
    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贩卖胡姬(女奴)到长安的“酒家胡”,波斯乐舞风情,唐代诗人多有描写。196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53号墓出土买卖奴隶的粟特文书,以及《台特米里克等买卖妇女契》高昌书记官录写当地富豪买下两个女奴的文契,说明古丝路除商品贸易外,贩卖奴隶也是主要贸易之一。美国谢弗所著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所列丝绸之路上细分的一百六十九种商品中,人位居第一,而非丝绸。汉籍《魏书·西域传》载龟兹“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入宫。”至《新唐书·西域传》:“葱岭以东俗喜淫,龟兹、于阗置女肆,征其钱。”与历代民族交替、迁徙、互融一起形成的结果是,使塔里木盆地成为地球上除美国外人种基因最广谱的地区。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丝绸之路(十三)苏巴什佛西寺遗址·吃鸡的和尚
 
    舍利盒盖上画的有翼童子吹奏筚篥(bì lì)。短发是粟特人的习俗,古代西域所有民族中,只有粟特男人为短发,大唐关卡一眼知晓商队中的人员组成。飞翼天使的原型是古印度佛教中的飞天犍达婆(梵文 Gandharva),身发香气的天歌神、与紧那罗(梵文Kinnara)音乐神。在印度佛教中是神鬼模样,没有翅膀。苏巴什佛寺出土的舍利盒盖上这幅画像,与斯坦因在米兰遗址发现的飞翼天使是同一形象。演绎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在丝绸之路的传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