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什米尔(Kashmir)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亚北部的结合部,现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争议地区,印度控制其南部,巴基斯坦控制北部。“克什米尔”一词最早是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峡谷。现代意义的“克什米尔”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13世纪起克什米尔陷入伊斯兰教的包围中,仅有拉达克与西藏保持血缘、宗教,以及地理走廊上的联系。现在的克什米尔77%居民信仰伊斯兰教,20%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仰锡克教与佛教。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萎缩集中在以古都列城为核心的拉达克,这里通用语言为藏语。为保持传统藏区藏传佛教的存在,15世纪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派人前往列城创建了格鲁派寺院柏图寺。但之后的拉达克作为吐蕃王室直系后裔在不丹和西藏的争端中支持不丹,招致西藏进攻。克什米尔的伊斯兰势力帮助拉达克重建政权,但要求拉达克王室允许穆斯林在其佛教中心列城建清真寺、要求国王皈依伊斯兰教。拉达克自此衰落,大部分人开始转信伊斯兰教,并向西藏扩张。1684年与西藏战败,拉达克再次沦为西藏藩属国,重回佛教国度。1842年,英国支持下的道格拉人废黜了拉达克最后国王贡噶朗杰,英国马帮在其中担当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最后吞并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
拉达克之作为上路弘传的地理走廊源头,文明的融合已无法找到当初的痕迹,但在扎布让古格遗址,尘封了过去的真实。





通往山顶夏宫的暗道。


公元10世纪的夏宫地道出口门框,门已更换。


红庙寺门,是整个藏区为数不多的古木雕门。

诞生于15世纪中叶的寺庙壁画(2013年修复版)。与此造型类似的舞蹈形式一直保留至今,成为阿里扎达特有的舞蹈形式,称之为“玄”,每年元月15日,托林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玄”舞大会。



造型独特的佛塔。

古格遗址佛塔之一

托林寺对岸的佛塔
有克什米尔风格的壁画,服装纹样来自汉地。S型舞蹈造型使画面活泼,如此人物造型风格同样出现在敦煌壁画中。



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和札达县史志办的扎西所述攻打古格王朝的建筑,为整个古格遗址上未建造完成的建筑。解释为攻打山头而修建的楼梯塔楼,有点牵强附会。谁会有如此雅兴在战争中修建如此平正的墙面。


很显然是一座没有完工建筑的地基部分,至于上面造什么,不得而知,或许是一座天主教堂。

古格遗址洞窟


供佛洞窟中的佛台。

洞窟中佛台,高度多在1米以内,与传说中的古格银眼铜佛像尺寸保持一致。 |

古格银眼铜佛像(图片来源于拍卖行)
|
传说中的古格银眼铜像,这些铜像是西藏最精美的佛像,工艺精湛,通身无接缝,其价值超过等重黄金。(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格遗址前唯一的一棵古树。除此,在扎达沟(进沟3公里左右)见到第二棵古树,是这一地区仅剩的两颗古树。或许以下有所启示:铜的熔点是1083℃,熔化1千克铜理论上需要最少1Kg×0.39×10(3次方)J/(kg·℃)×1083℃的热量。25℃、1个大气压标准状态下干木材的热值(发热量)是1.2×10(7次方)J/kg,干木材比重0.5g/立方厘米。在高原低温环境下,热损耗可以超过50%。那么融化1千克铜需要近2立方木材。古格银眼铜佛像多在3-10千克之间,一尊铜佛像则需要烧掉6-20立方米的木材。扎达的燃料来源是:稀缺的木材、牛羊粪、动物油脂。
曾经的绿洲变为蛮荒之地,古格银眼榨干绿色,以一个王朝的消失为代价而炼成,所以贵如黄金!


古格王朝遗址的卫城,同样的命运。扎布让紧邻水源象泉河,是古格王朝从东噶·皮央迁都至扎布让的原因。现在东噶·皮央遗址所邻的扎达沟,挖土三尺才见湿土,不是雨季见不得水。17世纪前地球经历了三个暖期,之后是一个冷期。位于世界屋脊的古格王朝,植物在低温中消退。伴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已不能承载王朝众多的人口,是古格王朝的消失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处古格王朝的遗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