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郙阁颂》-白龙

(2023-09-15 08:59:36)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随便写写


 访《郙阁颂》


                              文/白龙


       心心念念了几年得到汉中去一趟,最近终于成行,让我心仪已久的不只是石门十三品,还有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现存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灵岩寺内,灵岩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老百姓拜佛求药的圣地。虽历经一千多载风雨苍桑和战乱扰掠,因其灵气保佑和安抚四方苦难百姓而常受人们爱护没被毁弃,又经历代无数次修葺,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及民间多方筹资整修,才使寺容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郙阁颂》是东汉建宁五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只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郙阁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此摩刻据学者考证此颂为仇靖撰文、仇绋书丹,全篇隶书,全文分为颂文、颂词、颂诗三部分,文辞优美,书法独到,千百年来摩崖没有任何庇护,因常年遭受风吹日晒及山洪冲刷故而剥蚀严重。临靠江面的一侧,又有多道古代拉船纤夫磨下的绳痕,南宋之际《郙阁颂》原石即已“岁久昏蚀,殆不可读”,当时的沔州知州田克仁以原拓重刻于略阳灵岩寺山崖,明代县令申如埙又有补刻。此摩崖书法独具丰标,为汉隶八分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祟,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 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 三颂”。 

   《郙阁颂》摩崖石刻原来在略阳县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cm,宽125cm,全文共计四百七十二字, 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绳痕七道,最长约70cm,最短约20cm。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来的人面对那被剥离大山的石刻,它是那么的深沉,通体油黑,字口斑驳漫漶,厚重而沧桑。岁月赋予了它独特的美,那美朴实自然,虽了无火气,气象却依然宏大,让人敬畏。《郙阁颂》引来无数人拜谒瞻仰。其书为标准的汉隶八分,方整凝重、独具特色,为世所重。

        我站在石壁前,面对着《郙阁颂》,透过玻璃感受到了它的温度。闭上眼,仿若感受到了“卷起千堆雪”的嘉陵江畔当年郙阁栈道与析里大桥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保障,自此不再受到江水的阻绝与侵扰……从而,也更理解了那片摩崖的情感意义。回到书法,我们以书法艺术的价值去审视它、膜拜它,但在其诞生之初,人们只是希望以此将伟大的事件记录下来,以表“不朽之功”。而今,我们在欣赏它的书法艺术之外,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也是非凡而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深深体会的——那是一个时代的欢呼,也许与现代人欢呼宇宙飞船遨游天宇并无差异。

       《郙阁颂》摩崖石刻石质不好,历经年久造成了字口风化剥蚀严重,把本来方整峭健的笔画,改变成浑圆遒劲的线条,所以前人认为它有篆书遗意,就是这样产生的错觉。《郙阁颂》的结体方正方一面,方整稳重、浑穆圆融,以方为主,大小变化不大,字形宽博、笔画凝重、气息高古。又有笔画丰满一面,笔画以粗笔为主,撑满方形四边,为达此目的,把短的笔画抻长,长的笔画缩短。在这一点上,《郙阁颂》是专凭拙意,隶法精熟,波磔收紧。还有布局淳厚一面,当众多的粗壮笔画撑满了每一个方形四边,碑文就变成了一片拥挤的字阵,幸亏字体全是方形,而没有字形大小的变化,字体如同活字印刷术所排列的铅字,整齐排列在字阵当中,让人们清晰的看到狭窄的行距与字距,镶嵌在字里行间,经过剥蚀斑斑的石花犹如一片迷雾,给雄伟的字阵增添了一层神秘。《郙阁颂》正是因为富有这种混元之美,才穿透出了近两千年的时空后的今天,仍以其真诚不虚的情感超妙物化,感动和吸引着向往大美的众多书法人的心灵。

        在石壁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迹,我细细的赏读,同时呼吸着陕南小碑林折射出的厚重地域文化的气息。心里想这汉三颂乃中华文化之瑰宝,小小的山城略阳沾此荣光,实乃兴州之大幸。略阳的厚重也就因此名噪秦岭南北,从而有了史证的价值。

        我在这天工巧夺的洞穴里,沉醉在这些文人墨客苍劲有力的墨迹意境之中,想象着画圣吴道子的画境,想象着李白、杜甫、苏轼、于右任的诗意,想象一代女皇当年光临洞窟的情景,想象远古嘉陵漕运的繁荣昌盛,想象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