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延安
文/白龙
几年前到过延安,急急匆匆的转了枣园、杨家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说实话,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今天带着妻女再到延安,从西安坐火车一路北上,横过八百里秦川,经崎岖的一道道沟梁之后到达延安。“哐哧!哐哧!”火车在轰隆中缓缓前行,望着窗外愈渐开阔的景象,唤醒了我的思绪,一下子回想到几年前和同事一起延安的情景。火车在山谷里穿行,看着窗外那沟沟峁峁的土地,从郁郁葱葱到荒秃萧瑟,星星点点的绿草浮在山上,汹涌的大河奔流向北,辽阔绵亘到天边,越发衬得地广天蓝。大地、植被和村庄逐渐变成了一样单调的绿色,像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展现着无垠生机的壮美。
一声粗犷的报站“到了!”女儿兴奋的叫喊将我的思绪打断,跟随着人流走出车站。抬头望去,火红的太阳光从宝塔山透出,一团黑云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延安站”三个字凸显在正午的阳光之下。妻子第一次来延安,其目之所见,市区在狭窄的延河两岸,看两边是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弘却又深藏凄然沉郁。不远处是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叽叽喳喳地跟随者老师们前行,听老师们讲着他们不知道的延安革命故事。孩子们个头不高,年纪小小,却个个充满着朝气,向老师提问的声音洪亮,老师们的回答热情洋溢。一抹微笑不自觉地浮上脸颊,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应该来延安学习学习。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八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我们第一站来枣园革命旧址。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后,更其名为“延园”,如今,大门还有康生书写的“延园”二字。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看着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睹物思人,抚今思昔,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在当年,却曾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部。
之后带着妻子女儿进入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也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主席当年种过的菜园,参观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住所。就在这里,党中央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此时如身临其境,不禁触景生情,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热火朝天的壮丽场面。今非昔比,当年落后贫瘠的境况,如今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延安已经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的铜像名为“高瞻远瞩”,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手写的“毛泽东在延安”。纪念馆是此行的最后一程,纪念馆陈列面积四千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两千件。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文物、文献和照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
参观到一处,有一条半截皮带,我给女儿讲:“这是当年我们的革命先辈因为没什么吃,吃剩下的半截”,这时她的反映是:“我不信”。五岁的小小年纪,给她讲的多了也听不懂,说出这样的话,也不觉得奇怪,毕竟她们没经历过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的年代。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这次和上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所见所闻,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我给女儿讲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烈以及仁人志士,用汗水,用鲜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延安的晚上也热闹,我们去二道街。不但非常繁华,也非常友好,物品价格透明,东西是味道好、分量足。真正体现了延安人民骨子里的热情、好客、真诚、厚道的品质。随后,我们去看了晚上的宝塔山,金光四射、高高矗立在山顶,让人心生敬畏,也许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