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武侯祠记行
文/白龙
在小的时候听大人说:三个臭皮匠也能抵个诸葛亮,那时候不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后来上学读书,看了三国,方知他是蜀汉的丞相,刘备的军师。今日应朋友之约来汉中,定要看看勉县武侯祠。我素来仰慕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也曾想入蜀拜谒,由于山川险远,俗务缠身,不能如愿。近日有缘来到汉中,有机会游历勉县的武侯祠,自是不胜欣喜。
勉县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县城西三公里处的108国道旁,与武侯墓隔汉江遥遥相峙。武侯祠有多处,而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是皇帝下诏修建的,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第29年,刘禅下昭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款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勉县武侯祠占地80余亩,建筑呈南北向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且大都三院并联。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望江楼、东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历经1700多年,融古建、园林、文学、艺术、书画、雕刻、彩绘于一体,是一座代表陕南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千年古祠。整个祠坐落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山门正书武侯祠,字迹古朴遒劲,苍劲有力。在时光之消磨中,在世事之变迁中,勉县武侯祠能有明代以来几百年的古貌存世,实属幸亦。
走进武侯祠,一道道门楼,一个个祠堂布满字匾、碑石,记录、缅怀着武侯诸葛亮,在看着这些字匾、碑石,思绪万千,也感叹着华夏智慧之神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
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
武侯祠大殿,供奉着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目光凝重,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像前额殿中,悬有清嘉庆皇帝御笔书"忠贯云霄"匾额。殿后门上字匾“鞠躬尽瘁“,概况着诸葛亮为蜀汉操劳的智慧人生。祠内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额30多方,楹联20余幅。如匾额有: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天下奇才等等,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等等。现存的碑刻中《汉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记并序》为最,刻立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碑高237厘米、宽122厘米,其碑帽、碑阴、碑侧都刻满了唐、宋、元、明时期文人墨客的题刻。
大殿两侧有古柏18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祠增色。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的象征。殿后观江楼上可以俯瞰汉江,远眺定军山,望江楼后的斜立古柏,记述着三国那段文化,也讲述着两汉三国在汉中土地上的文化延续。
早就耳闻武侯祠的有课旱莲,也早就想一睹旱莲芳容,内心还是比较激动,更惊叹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之功,不仅让清水出芙蓉,同时还献上这空中莲花,满树荷蕊,怎不让人叹为观止。惊叹之余,又突发奇想,世上惟一的古旱莲,为何偏偏存活于勉县武侯祠内,而不是它处,这不正应了人杰地灵的古话吗?于是,我联想到诸葛孔明,这位先贤波澜壮阔的光辉人生。他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秋,因刘备茅芦三顾而出山。受命之日,便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曾在汉中定军山下,沔水之滨,屯军八年。操练人马,改制连弩弓箭,研造木牛流马,演习八阵图,五次挥师北伐。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嘱葬定军山。为匡扶汉室,统一山河,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这旱莲古树,是秉承了诸葛武侯那忠正浩然之气,才得以经世不衰,花繁叶茂,风姿独存吗?遐思中,对旱莲古树又多了几分敬意。
看着祠堂里进进出出的香客们,无不带着敬仰叩首祭拜,他们或是在祭拜英豪,或是在祈福子孙,看起来都无比虔诚。神龛上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意气魏然,一副英雄的风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这古柏森森,殿堂肃穆武侯祠内,不由得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与诸葛亮有关的经典诗句。在两汉三国历史人物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让人推崇备至。他在汉中的戎马生涯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集中体现。
想当年诸葛亮出山,他以超凡的才智无人可及,也因此成了世人心中智慧的化身。然而,真正的英雄不只是拥有聪明与智慧,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诸葛亮无疑是集二者于一身的典范。他明知曹操已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仍立志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明知三分天下后,蜀魏实力相差甚远,仍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明知大势已定不可为,可他还是誓死为之,这种为主尽忠的精神着实令人敬畏,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不知折服了多少人。
2023年7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