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屹山
(2025-07-13 10:50:48)分类: 散文 |
有一个人,为孔子而生,孔子点燃了儒学的星星之火,是他让儒学呈燎原之势;有一座山,为泰山而立,凭一句:“孔子登东山(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赢得“岱南奇观”的雅号。他就是孟子,它就是峄山。
峄山不甚高,也不甚广,却名人荟萃,神佛咸集。女娲来了,玉帝来了,王母来了,月老牵着红绳走来了……老子来了,孔子来了,孟子来了,秦始皇也驾着羊车赶来了……
都说“泰山高,黄山秀,不如峄山大石头”,毕竟女娲补天遗落的五彩石,随便堆叠也自成天韵。峄山平地惊雷,完全就是一座用石头摞起来的山,所以危如累卵,就成了它最大的特色。登临峄山,洞天随处,福地俯拾,足够接受我这凡夫俗子的仰慕与朝拜。
岩洞幽深,相通互达,松柏星罗,枝探清泉。石阶叩响太古的回声,我就走进了石头部落的光怪陆离。这里的山石不似泰山以雄浑镇守八方,不似黄山以奇绝邀宠世人,它们更像被时光遗忘的残简断章。花岗岩剖面上蜿蜒的晶脉,是女娲指尖滑落的补天诀;青白交叠的漫坡象形石,藏着不周山天塌地陷时飞溅的星火。
那些随传说洒落的流星,在峄山找到了自己的道场——有的凝成佛陀低垂的眉眼,有的化作田间耕牛的背脊,鸟飞兽走,鱼游人驻,在想象中任意驰骋。老子论道的传说定格在仙人洞,巨石浑圆之际有人讲陈抟炼丹,就连随处的野树钻隙,山花挤石,这些夹缝生存的智慧,也成就另一种风景,点缀着最好的陪衬!
想当年,孟子周游列国必经此山,该是常在此歇脚,亚圣随手放置的书简,那书香应该染遍峄山的角落,所以,峄山的石头们应该早参透了“民贵君轻”的道理,它们不争峰峦的高度,却在错落间自成奇妙;不夺云霞的华彩,却在暮色中泛出青铜的光泽——孟子的思想没有被当朝采纳,却在后世灿烂闪光,一如这天下第一奇山的块块基座,错过补天的伟绩,却自成如今的人间美景。
石阶起伏,鱼石,船石,五巧石,元宝石……每块石头如形似符,各有乾坤。一线天处,山石拱卫,如巨人稽首,分明孟庙的礼门义路。崖壁铺展烙印千年的礼义廉耻,游人鱼贯触摸文明的生生脉搏……
山风穿隙而过,带起松涛阵阵,恍惚间似有雄辩声回荡在石壁之间,分明是百家争鸣的千古绝唱,先辈们琢磨着太极石的相生相克,斟酌着天人合一的循环之理。这些声响被峄山收藏,随那些被诸子百家激荡过的风云,至今仍在石穴中酝酿着华夏思想的孢子。
观海石,斜插山腰,石面平坦,自有一番孤绝气度。石以"观海"为名,但云海茫茫,人自为峰,稍顷顿感胸有丘壑,天宽地阔。巨石沉寂,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理,已在其形貌间昭然若揭。
神龟峰,神龟所化。遥想天塌地陷之际,神龟,贡献四肢,以立四极,它再也不能上天入地,它静静的卧在这里,但那神态依旧东望,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心声,它望的是风调雨顺,它盼的是国泰民安。
巨大的鳌字,独占绝壁,以最大单体字的石刻,傲立榜首。登临这里,心中自有万马奔腾,唤起血脉深处蛰伏的斗志。鳌字不言,却擂响天地的战鼓,鼓舞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奋勇向前。
而与之遥遥相对的,就是丹丸峰的那粒仙丹,它是古人的史前信仰,它是神农的济世良方。它迎霜斗雪,它八风不动,是不是它引起了始皇的遐想连篇,才有了徐福的扬帆东渡?
我没有找到孟子与农人的对弈处,只能在满山的散石间想象着黑白子的错落。山岚寂寂,野花点头,峰岭如盘,石块做子,它们是在等待后世的有缘人,听亚圣讲"仁政"如春风化雨?
此刻的峄山愈发像部摊开的竹简,每块石头都是未点睛的活字。而映入眼眸的奇石,掺杂着历史的影子,裹挟着哲理的警示:八卦石,承载着八卦阵的种种机缘,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余三块;钟鼓二石,敲之铿然,是永恒的振聋发聩。它们在讲述齐鲁大地的浩渺,不管英雄辈出的骄傲,还是过往云烟的喟然,但孔孟之道绝对是永不凋落的核心。
放眼景点,有自然造化,有人文传奇。入眼,入心,但都有着先贤的背影在指点江山。极目远望,“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血性,从苍山如海中铿锵而出, 汇聚成保家卫国的浩然正气。这满眼巨石,或如将军傲立,或如战士匍匐,分明一个民族的硬骨头,为生斯养斯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泰山封禅,天人对话,而峄山以石为书,把最深的禅机,隐藏进这些似有意似无意的造化笔触。借一座山的拔地而起,浇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女娲补天遗落的,或许不是五彩石,而是某种更永恒的东西——当泰山成为帝王封禅的图腾时,这座以石言志的山峦,以亚圣的口吻,将"民心向背"的谏言刻进一个民族的星辰大海,沉淀成一个民族的坐标与远方。
我明白了,女娲为何左手海南,右手齐鲁。用五指山镇守天涯,用峄山秤砣守心,只因这里,有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本真,有着神州精神的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