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西北有座汉城,汉城东南,有座汉庭酒店。
此店之主人,姓孟,名庆礼,是个老板,也是个文人。他做生意,却喜欢谈谈诗词歌赋;他弄文学,却又喜欢说说经商下海。
他生得高高壮壮,脸上常挂着笑,眼睛微眯,抬脸间神采一晃。他说起话来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手里,似乎总拿着一本书籍,服务员们见怪不怪,微笑介绍,这形象,就是俺老板的专有招牌。
老孟经营酒店,却又有许多不似商人的举动。他常道:"做生意,不能只想赚钱。唯有文化才能让赚钱变得高贵长久。"他的酒店是"文友会"的主打场地,各种读书会隔三差五,各样朗诵会接二连三,这般聚会自然赚不了钱,反倒要贴上些茶水点心,他却乐此不疲。有同行笑他傻,他亦不恼,只道:"你们的酒店姓钱,我的酒店姓文。"
汉庭酒店的门面并不张扬,"汉庭"二字写得极有筋骨,进得门去,厅堂里摆着几张红木桌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有"一蓑烟雨"的横幅,也有"宁静致远"的立轴。角落里还设了一个小小的书架,排着些诗集散文,间或夹着几本商业杂志。客房里的床头柜上,几本书是永恒的守候者,这般布置,少了几分商业味道,多了几分文化气息,似乎走进店里的人,也颇具文学小资风情,似乎身下的席梦思,也成了兰陵榻的穿越。
再让我们看看汉庭酒店的菜单吧。寻常酒店,菜名无非是"红烧肉""清蒸鱼"之类,直白得很。而汉庭的菜单上却写着"东坡醉月""王维九月九"“大汉雄风”之类的名目,不知者往往有点迷雾重重,但稍一思索或询问服务员,顿觉奇思妙想。当一筷子夹起李白的诗,一杯酒饮下苏东坡的月,就让饮食走上了文学殿堂,这吃就变成了一场文学的盛宴。久而久之,这般做派竟成了汉庭的特色,本地文人自然心向往之,外地不少雅士来徐,也专程前往,就为品一品这场"文学盛宴",尝一尝这与文学同席。
这反而促进了他的孟氏追求,用圈内人的话说,老孟的吃是有特殊嘉宾的。当吃与文化为伍,那么古今中外的名人就会与你一起进餐,那滋养,就不仅仅是口腹之欲了!
在他的影响下,汉庭酒店的服务员也沾染了些许文气,你看看一个个的,几乎张口都能唐诗宋词几句应景,闭口就来中外名著经典台词。借用他们的原话,没点文化细胞,都不好意思在汉庭当跑堂。
老孟就这么自由的在饮食与文学中自由穿梭。他的身份似乎很难界定,他是徐州文学界生意做的最好的,徐州商界文章写的最棒的,妥妥的双栖明星。在徐州文化圈被称孟总,在饮食界,反而多称孟老师,这奇怪的称呼常常让人一愣一愣的,也成了他的独特专享。
有了文化的熏陶,老孟经商而不奸;有了商业的支撑,老孟爱文而不迂,在这铜臭与墨香之间,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
汉城依旧,汉庭犹在。孟老板还是那么意气风发。谈起商业指点江山,谈起文学神采飞扬。他的酒店成了徐州文友的聚集地,成了商业与文学交融的特特存在。而他总是那一句“文化,是商业最好的光环”。
这话听来有些玄,细想却极有道理。商业若无文化底蕴,便如无根之萍;文化若无商业支撑,又似空中楼阁。其人其店,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孟老板的"文店"越开越红火。商界奇才兼文学大咖的他,妥妥的把儒商演绎的活灵活现。大家打趣的为他的酒店起了一个外号——汉庭有礼。
相信这份大礼,注定会在徐州商界文界熠熠生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