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有山雨欲来,有大海回波,流量的争夺战中,纸媒的黄昏来得猝不及防。
先是报亭如秋叶般凋零,继而印刷厂的机器声渐次喑哑,最后连油墨香都成了稀罕物。在这万马齐喑,秋色潇潇中,《青春汉风》——这座徐州文化的至高钟楼,依然固执地敲打着日渐稀落的钟声。
只因有我们这一群人,用自己的热情,为心中的圣地续命,用汗水擦拭它的铜锈,用热情推动它的钟摆。
呕心沥血也罢,多方尝试也罢,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里没有对错,只有分歧,但初心一样,目标一致,所以,争吵常有,阵营撕裂不可有。
众所周知,文学尊严与商业环境有对立,有融洽,且对立更多。商业大潮席卷而来时,我们选择了顺势而为,检验一下文学弄潮的斤两。
带着文学向企业家靠拢,是文学服务社会的尝试。文学与企业双向奔赴,应该是最好的遇见,一个脱离了虚幻缥缈,一个有了灵魂皈依。文学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服务。文学脱去长衫,自己为自己搬砖。
这也许是文学本该就有的样子吧!它不该高高在上,不该脱离现实。文学不是大小姐,不能十指不沾阳春水,它应该是壮小伙,有能力,有朝气!能吟诗作画,能肩挑手抬。
还算不错,多方奔走的结果,皆大欢喜。二妮菜煎饼的初战告捷,南国美酒的热情接洽,都给了我们一剂鼓舞。
这场双向奔赴的握手,变成相互救赎的诊疗。一方教另一方辨认诗词远方,一方教另一方计算柴米油盐,互补短板,互相增色,就有了第二次合作的意向。
王雪春主席作为领头羊,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与小心,多年驰骋文化领域,让她有了超越常人的眼光与预判。
在她的领导下,我们坚守我们的良知与底线,就是文学的高贵血统不能变质,我们在为文学铺路,在教文学谋生。但不能打折它的膝盖,不能弯下它的脊梁,不能为了三瓜俩枣就变色折腰。这源于我们的热血,源于每个人都有一份文学的追求,一个骨气作家的应有素质。
也许多年后,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会有安慰,有遗憾,有欣喜,有叹息,但绝对不会有羞耻。因为谋生的路上我们没有放弃尊严,谋爱的路上,我们没有丢弃自我。
我们保存了文学的高贵,留住了文学的纯粹。至于结局,我们执着,但不执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所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可为。但我们努力过,争取过,为我们心爱的文学奉献过,我们无怨无悔。
也许因为我们这群小蝴蝶的微弱扇翅,让文学就坚持了这么一点点,又一点点,恰好迎来它新的转机,恰好迎来它新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