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爱银汞洞的传说

(2013-05-24 20:19:10)
标签:

人文

地点

老房子

幌子

威信

博爱银汞洞的传说 

许来应

   沿博爱、中站之间的大沙河小路往北进山,到小孤山再往前走一里,便是废弃的原群英河小坝基,小坝基对面是铁胶洼,附近分布有博爱县寨豁乡的大登、黄塘、小孤山、盘地、牛嘴等几个自然村。民间传说,清朝中期,这里曾是一处官办的银矿冶炼厂。在小坝基的西岸山坡,现存有大大小小几十处当年采挖银矿的古洞,再往西的一条山沟中也有几处,当地老百姓称它们是“银汞洞”。

   这里的银矿是鸡窝状矿脉,远古时期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一窝窝的银矿,矿脉像瓜秧一样顺着山体缝隙向纵深延伸。矿工顺着瓜秧找银矿,矿洞最深的有十多里、浅的也有几十米。上世纪90年代,我进去过一处银汞洞,由于没带手电筒,只进了30多米就退出来了,洞里有支撑的棚架、老鳖灯等遗存物。

   传说,挖银矿的矿工是劳役犯人,提炼银子的技工是博爱当地人,检验、监工、保卫等部门人员是朝廷命官,总人数有两三千人,据说每天能消费两头猪的大肉,可见当时的银矿规模很大。到了清代末年,不知啥原因,这些银矿的人神秘地消失了。

   民国初年,黄塘村羊倌王殿儒在铁胶洼放羊时,发现了一批像石头一样不规则的银锭,他用小毛驴往家驮了几十趟,都垒在自家的石头墙上和地里的石头棱上。一般人也认不出这是啥玩意儿。

   王殿儒长年反穿皮袄,羊皮磨得油光发亮。他一辈子勤俭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自从得了这些外财,王殿儒便偷偷到山外变卖,他家的女人也开始吃香喝辣,每天能吃上油馍、捞面条。每当他从山外回来,女人就在院子里撒几把玉米,他会边嘟噜女人不会过日子边捡玉米,等他捡完了,女人也把家里收拾停当、把自己打扮齐楚了。

   王殿儒有钱了,就购买一些膘肥体壮的骡马牲口,把黄塘村到孤山村的东山坡买了下来,在山坡上盖了一处院落,里边置办了石磨、石碾等全套用具,院上房是雕花的两层小楼,精美绝伦。

  “人怕出名猪怕壮”,王殿儒的事儿惊动了当时的国民党博爱县党部人员,公益、赞助、捐款等活动都邀请他参加,可是每次他都以他的智慧骗过国民党的官员,无论用啥办法都骗不出他的钱财。最后,官府派军队进驻黄塘村,在村口建一炮楼,监视王殿儒一家人的活动。

   有一位银匠扮作小贩来到了黄塘村,以卖针线、香烟为幌子打探银子的事儿。小贩被炮楼的哨兵叫到炮楼上买香烟,无意间小贩踢到一块石头,凭响声小贩判断为银锭,心中暗喜,临走时小贩对哨兵说:“老总,这几块石头影响你们走路,会把你们绊倒的,我把它拾到筐里捎下去吧。”哨兵同意了。就这样,小贩(银匠)发了大财。而国民党官府方法用尽也没有得到这批财富。后来这个小贩(银匠)在焦作李封镇市场开了一家银匠铺,生意越做越大,引起了焦作大豁掌村土匪连骡的注意。

   连骡是当时焦作山区一带有名的土匪,枪法极准,传说他两枪可以打断电线用来捅烟袋杆儿。其为人城府极深,抢东西从来不吃窝边草,都是到沁河以南抢东西,在当地威信也高。但黄塘这批财富太诱人了,他千方百计把这位银匠弄到手,通过威逼、引诱,软硬兼施,让银匠说出了这批银锭子的形状、颜色和地点。于是,连骡带领土匪来到黄塘村,直接把王殿儒的地里棱上、石头院墙上和炮楼上的银锭全部弄到手,一部分藏在自己家里、一部分弄到北京,在北京开了一家大型洋货庄,当起大老板。

   1949年解放后,有人在北京发现了连骡,就报告了人民政府,政府派人到北京把连骡抓回来镇压了。随后,大豁掌村便到处寻找这批财富,老窑洞、老房子、墙、石头棱等都被挖遍……

   至今,财富未找到。可是,银汞洞的传说还在延续。在修建焦作至晋城高速公路的便道上,还有人在银汞洞开采矿石,他们用现代的压缩机、炸药,顺着瓜秧在找银矿。2010年,还有人开采,近两年不见了。但是,一些文物贩子及收古董的还经常到铁胶洼、韩寨等村探宝,搜寻一些古物器皿或古银锭子,梦想发大财。

(人文编号:20135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