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堡古城址与西金城遗址
张保民
http://s3/mw690/b5b00adegdd1ccd235122&690
徐堡古城西域城墙及西侧护坡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作市共有许衡墓、寨卜昌村古建筑群、药王庙大殿、显圣王庙、青龙宫、商村遗址、邘国故城、窄涧谷太平寺石窟、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西关清真寺、西金城遗址、徐堡古城址、汉献帝禅陵13处文物单位榜上有名,至此,焦作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7处,彰显了焦作市作为全省文物大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西金城遗址和徐堡古城址都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占压区勘探发现,随后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考古成果的。
徐堡古城址位于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北靠沁河大堤,于2005年7月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调查过程中被发现。经焦作、洛阳两地文物部门联合考古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城墙、城门、壕沟、大型台地等重要遗迹。古城遗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城墙残长约360米,南城墙长约500米,东城墙残长约200米,北城墙可能被沁河冲毁,城墙顶部距地表深1米~1.7米。据探测表明,古城墙顶部宽约12米~15米,拐角处厚度大约有30米,古城墙的底部宽为30米~45米,护城河的宽度大约为30米。在城址中部还发现一处东西长90米、南北宽70米的堆筑台地,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应为城址中的重要部位之一。此次发掘,共发掘各个时期房址、陶窑、窖穴、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200多处,出土陶、玉、石、骨、蚌类文物150件。
徐堡古城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它是目前全国所发现的龙山文化中规模较大的城址之一,也是保护最为完好的遗址之一,包括从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到清代8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存叠压,内涵丰富,延续时代长,这在豫西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填补了豫西、豫西北、晋东南地区没有龙山文化城址的空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西金城遗址位于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山东大学考古队2006年夏季开始进行大规模发掘,共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城址1座,基本搞清了城址周围的古地貌和经济生产区划,并首次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小麦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该城址的建筑和使用年代在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前后,龙山文化晚期已经废弃。
西金城龙山城址大部分压在村舍之下,城墙位于地表1.5米以下,残高2米~3米。城址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唯西南角向内斜收,城内面积25.8万平方米。北墙长560米,西墙长520米(含斜收部分),南墙长400米,东墙长440米,周长近2000米。北墙和西墙宽约25米,东墙宽约10米,南墙宽度介于二者之间。北墙、东墙和南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在西墙和东墙外侧,发现了大面积的沼泽堆积和缓土岗,而在土岗高处则发现了居住堆积,在居住堆积的灰坑中,发现了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炭化遗存。这是我省龙山城址考古工作的新突破,尤其是小麦遗存的面世,在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中还是首次,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推测城外的沼泽和缓土岗应是种植这些粮食作物的生产经济区,其中水稻可能种植于沼泽地带,其他旱作作物则可能种植于缓土岗上,田螺等软体动物应采自沼泽地带,缓土岗的高处则是从事季节性生产的临时住地。另外,在城内东南角还发现较大面积的高土岗,岗上的龙山文化堆积深厚,居住遗迹密集,断崖可见长10米以上的大房址,很可能是贵族居住区,城内其他部分文化堆积略薄,推测应是平民居住区。
龙山文化时期处于夏王朝建立的前夜,是中原地区社会剧烈转变的时期,城址的出现就是显著标志。徐堡龙山城和西金城城址南北相距仅7.5公里,表明豫西北和中原腹心地带的郑洛地区龙山城址均较为密集,充分显示了中原地区龙山时期社会急剧转变的历史面貌,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史前城址聚落形成、中国文明起源、国家的形成、筑城技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两处龙山古城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其重要文物价值的体现,显示了焦作地区古代文化的悠久和厚重。
(人文编号:20135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