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位秀才的投资感悟,他说:“不关注不控制回撤,事实上就是不理会市场先生,因而在实现长期目标时可以不受其牵制,这可以说是实现长期的自由投资的必要条件。芒格说的非常形象:主动去控制回撤就相当于是自己把自己搞残。经常看到一些只投自己钱的个人投资者,也大肆强调与宣扬控制回撤的绝对的重要性,通常是拿两张精准的表格进行悲壮的对比,然后可能是凭借带着小数点的精确数据带给他的信心,不容置疑的发现新大陆般的得出:控制回撤是长期成功投资的不二法门。这种自残的行为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我到是觉得这位老兄的观点有些匪夷所思了。格雷厄姆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控制回撤这一概念,但他的弟子们已经用实践证明了控制回撤是取得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比如巴菲特、施洛斯、卡拉曼,每年盈利的数据平淡无奇,但关键是他们亏损时亏得少。
但是,反过来看看我们A股市场的“价值”达人们,对待控制回撤做得怎样呢?(数据均摘自中投在线网)
先看林园:
产品
最大回撤
成立日期
单位净值
林园1期
59.08%
2007、2
3.8915(2018、4、20)
林园2期
60.98%
2007、9
2.2994(2018、4、13)
林园3期
60.48%
2007、9
2.2822(2018、4、13)
再看但斌
产品
最大回撤
成立日期
单位净值
东方港湾马拉松
60.72%
2007、2
2.0497(2015、10、16)
东方港湾平安马拉松
69.72%
2007、3
2.0155(2017、3、10)
还有石波
产品
最大回撤
成立日期
单位净值
尚雅1期
53.46%
2007、11
1.7545(2018、4、10)
尚雅2期
52.95%
2007、12
1.5849(2018、4、10)
尚雅3期
51.47%
2007、12
1.8313(2018、4、10)
这三位私募经理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1、都是靠格力、茅台等几支明星股在2007年的大牛市一战出名的;
2、都被当时的市场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价值投资者,或中国的巴菲特;
3、都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开始发行自己的产品;
4、所有最大回撤发生的时间都在2008年的大熊市。
我不敢100%的确定他们长达10余年的平庸业绩一定是2008年的巨大回撤造成的。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是中国最优秀的公司,如果在大牛市买入,长期持有的结果也是平庸的。“价值”大神们整天向人们灌输“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思想,但我觉得:如果你以低廉的价格去买优秀的公司,那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是如果你以高昂的价格去买优秀的公司,买股票就不等于买公司,你买的只不过是侵蚀你财富和青春年华的“垃圾股”。
不要指望一支10年10倍股在今后的岁月里还会10年10倍,这是小概率的事情。市场的力量会导致均值回归,买入伟大的公司也可能得到平庸的回报。去年大白马们迭创200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的时候,人们欢呼这是价值投资的胜利。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让我感到既心酸又搞笑。10年啊,人生有几个10年让我们等待?
另外,人们的欢呼是建立在这些白马股疯涨的时候,这样计算自己的收益和评估自己的投资能力毫无价值。如果这些大白马股价再回调一半,你是否还有心情去欢呼价值投资的胜利?我们不应该在大牛市时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辉煌业绩,而是应该在熊市时看看自己的账户有没有大亏(大幅的回撤)。毕竟,50%的回撤需要100%的增长才能弥补。
这位秀才还说:“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安全边际就是个笑话;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安全边际也是个笑话。”令人奇怪的是他在雪球达人秀上给投资者推荐的三本书中有两本就是格雷厄姆的,而格雷厄姆的核心原理就是安全边际啊。
一个人精神分裂到何种程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