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高价股前10名有3只医药医疗器械股,分别是片仔癀、新华医疗、天士力,其中片仔癀是百元股。深证高价股前10名有2只医药股,且都是百元股,分别是云南白药和长春高新。两市共有4只百元股,医药医疗器械股就占了3只,怎么样,够牛B的吧?
看看它们的估值和市值(2013年9月30):
股票
PE
PB
市值(亿元)
片仔癀
49
11
198
新华医疗
57
7
114
天士力
48
14
465
云南白药
45
11
813
长春高新
41
14
144
股价高,估值也不低啊!
“水晶苍蝇拍”在去年5月份做过统计:证监会分类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前十大市值企业,其市值之和恰好等于五粮液的1310亿;医药制造业的前十大市值企业总市值2300亿略高于茅台的2100亿。用2个酒厂,就可以买下中国最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20个IT软件集成企业+医药制造企业。
现在行了,茅台市值跌破了1500亿,上述5个医药医疗股就轻松的把茅台拿下了。我寻思着,如果现在茅台的估值是合理的话,是不是可以断定医药股的整体估值有点高了?投资人海宁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格雷厄姆认为市场整体市净率3倍以上无法持续。我通过美国,日本,台湾,香港,大陆股市的历史实证观察,发现格雷厄姆是对的。我们认为,个股10倍以上市净率,是无法持续的。在十倍市净率以上买卖股票,属于搏傻游戏。”除了新华医疗,其它几只股票的市净率都超过了10倍,现在买进或持有这些股票是不是一种博傻行为?
2010—2012年是“大消费”概念风生水起的一段时光,基金经理“喝酒吃药”蔚然成风,这主要得益于巴菲特“消费垄断”理论的广泛传播。国内的价值投资者们带领机构牢牢占领了两大制高点:医药和白酒。现在的情况是:白酒这块阵地已经全面失守,机构们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就是医药股了。一旦医药股遭遇“黑天鹅”,
基金经理慌不择路,多杀多,势必会引起市场恐慌,从而构筑一个阶段性大底。但现在医药股依然坚挺,说明机构的决心是相当坚定的。
梁军儒先生今年7月份发表了一篇文章《买股票不要贪“便宜”》,表达了他坚定看好优质医药股的决心:“反观天士力、云南白药等优质企业,一直被认为估值太高,但股价却持续创新高,特别是白药十年来一直享受较高的估值,每一次上涨都被解读为泡沫的持续,但每次都是调整后便继续创出新高。”怎么样?这种观点是不是在茅台的文章中经常出现?问题是:这种屡创新高会持续多久?难道树真的会长到天上吗?接着看:
“当然这些优质企业也总会有高增长结束的一天,那时才是要放弃的时候,但只要基本面继续坚挺,它们就会继续享受溢价,估值时就必须考虑这一点。”
问题来了:你有多大的把握知道这些优质企业高增长结束的那一天?这个问题恐怕连天士力和云南白药的董事长也说不清楚,你怎么就那么胸有成竹?
如果天士力或云南白药突然在某一年出现了业绩下滑,你如何判断它是短崭的下滑后继续回升,还是沿着优美的抛物线的后半段缓慢下行,还是出现断头铡刀般的的大幅下降?
对于一位长期持有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纠结的事情。看看茅台就知道了,有多少人能预料到茅台业绩下滑的准确时间?即便是猜准了,又有多少人能够“舍得”在茅台业绩的高点全身而退?
梁先生和但总、李剑先生一样,也是“伟大企业”和“消费垄断”的积极倡导者。他沉醉于优质企业股价的不断升高,享受着市场先生给出的高溢价,却忘记了不断升高的股价一旦透支了企业盈利,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扬帆远航”
早在2011年7月就曾撰文表达了对消费垄断热的看法,他说:“新浪博客圈里比较有名的梁军儒,其购买的那些消费股,盈利上涨了2-5倍的,股价上涨了10-20倍的,竟然还以为是自己的价值投资的功劳,我不禁感到非常诧异。”
“如果某个人购买的企业盈利涨了一倍,而股价涨了两倍,那么我们会说我们的股价透支了盈利
。梁军儒所购买的股票,不过是因为股价透支了盈利,估值更高,其他行业的企业股价没有透支盈利,估值更低造成的。这种市场误判给予的机会迟早会让股民原数奉还的。”
作者还指出:“我国类似的盲目追随巴菲特、只是因为暂时的消费股高估而盈利很多的所谓价值投资者还有很多。我认为这种投资和羊群效应毫无二致,都是完全缺乏思考,缺乏理性的行为。”当然了,如果梁军儒先生运气足够好的话,比如说云南白药能够继续维持5年甚至10年时间的高增长,那么他会继续享受云南白药带给他的丰厚利润。但是有一点必须倍加小心,对于这种万众瞩目、寄予厚望的明星股来说,一旦黑天鹅出现,导致实际的增长率低于预期增长率,戴维斯双杀不可避免。茅台和美国的漂亮“50”就是最好的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