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猩猩变人”的故事是一部励志大片

(2013-10-05 09:29:34)
标签:

香蕉

成长性

估值

大片

股票

    学习价值投资的人,没有不知道巴菲特是如何在芒格的帮助下完成“从猩猩进化到人”这个故事的。

    这个故事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很多人都想从“猩猩”变成人。但是很可惜,除了极少数的人能够完成这个进化过程之外,大部分人依然还是那个浑身长满毛的“猩猩”。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猩猩变人”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励志故事。

   一、巴菲特称格雷厄姆的选股方法是“捡烟头”,这种说法是否客观公正?

   “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 这是巴菲特对“捡烟头法”的经典描述,极尽嘲讽揶揄之能事。

     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按照格雷厄姆为业余投资者量身打造的方法去挑选股票,符合标准的都是一些可以放心持有的稳健公司,换句话说,都是一根根完整的“雪茄烟”,而不是巴菲特所说的“烟头”。以目前价格的泸州老窖、大秦铁路、鲁泰A、建设银行,你能说这些股票是“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的烟头吗?相反,如果按照巴菲特的“以合理的价格挑选伟大公司”的方法去挑选股票,却很容易付出过高的价格。个中原因很好理解,格雷厄姆是田径比赛的裁判,用数字说话,不会出错;而巴菲特是艺术比赛裁判,经常有感情分,所以误差太大。

     从本质上说,格雷厄姆的选股方法是一种基于安全边际基础之上的风险排除法,经过他的七层筛选,市场热炒的创业板、概念股、行将退市的ST股票,都被毫不留情的排除在外,而这些淘汰掉的股票才是地地道道的“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的烟头股。

     退一步讲,即便是那些真正的“烟头”股,也不妨碍约翰、邓普顿老先生从中获取丰厚的收益。1939年二战爆发后,邓普顿借了1万美元,买了104家公司的股票,每只股票只买100股。当时这些股票的价格全部低于1美元,其中34个公司处于破产状态。几年后,104只股票当中有100只价格上涨,只有4只不值一文。他也从中赚到大钱:最后原始投资的10 000美元,增长了4倍左右。

     观点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巴菲特是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这个角度来看待股票,所以,他很讨厌“烟头”,而老邓普顿是从估值这个角度来看待股票,所以他很喜欢“烟头”。

    不可否认的是,巴菲特这个“烟头”论给格雷厄姆式的价值投资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至于许多人觉得格式投资不值得效仿:烟头有什么可捡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反思这个问题后,反而觉得格雷厄姆的方法更适合业余投资者。

    二、七十年代后,格雷厄姆的方法不灵了?

     有人说70年代后美国市场上“价格大幅低于账面价值的烟蒂型股票越来越少 ”,所以巴菲特才学习费雪,逐渐开始摆脱“捡烟蒂”式的习气,转变为主要对优秀企业的长期投资。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费雪和格雷厄姆同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不正是“烟头满天飞”的时代吗?费雪照样致力于寻找伟大的成长性公司,而格雷厄姆照样乐此不疲的寻找“价格大幅低于账面价值的烟蒂型股票”,各走各的路。所以投资风格和个人的追求有关,与投资环境无关。

     我认为自1970年以来美国经历的历次大熊市一定会出现“市场上价格大幅低于账面价值的烟蒂型股票”,不然的话,以50美分买1美元的施洛斯、卡拉曼、双约翰等大师早就饿死了。巴菲特只不过是更想长期持有一些伟大的穿越牛熊的公司罢了,他的侧重面在企业,而不是市场。

     巴菲特是一个雄心勃勃、不满现状的人,从珍妮特、洛尔的《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一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巴菲特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的时候,曾经对于老师的保守策略大为恼火,这反映了他内心世界里并不满足于格雷厄姆那种小心翼翼挣钱的投资策略。所以,就是没有出现“市场上价格大幅低于账面价值的烟蒂型股票越来越少”的情况,以他的个性和价值观,也一定会走向”挑选伟大公司”之路的,费雪只是帮助他加快了这一进程。

     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国会议员,经常带巴菲特去拜见华尔街大亨。受父亲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倒腾股票,大学时期就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投资书,在课堂上就敢跟格雷厄姆进行激烈的争辩。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具备了马克、塞勒尔所说的伟大投资者的所有基本的“天生”特质。所以,凭借先天、后天双重优势,巴菲特读到费雪的《怎样选择成长股》以后,像孙大圣一样,达摩祖师在他头上敲了三下,立马大彻大悟,并由此走向了价值与成长完美集合的康庄大道。

     但是,我们在解读巴菲特的时候,只是听其一面之词,而不去了解真实的原因。巴菲特有格雷厄姆传授的价值投资基本功底,有费雪传授的成长股选择大法,更有世人望尘莫及的独特的投资方式,这三条必杀技才成就了他一世功名。巴菲特说如果不碰上费雪他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富有,老人家说一半遮一半,如果没有第三条必杀技(源源不断的浮存金、收购公司掌控管理层、强大的政经人脉关系),他未必会有今天的滚滚财富。早有人统计过了,单纯从二级股票市场的投资来看,他的成绩是落后于许多投资大师的。所以金学伟先生告诉我们:巴菲特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显性语言,一个是隐性语言,而重要的是要探究他的隐性语言,而不要被他的显性语言迷惑了,这个老金,算是把巴菲特琢磨透了。

     想学巴菲特这个华丽的转型,太难了。我们可以重复马克、塞勒尔的话:你不可能成为巴菲特!不过,也别太伤心,心理学实验证明,大猩猩经过训练,可以摞起板凳,取下屋顶的香蕉,既如此,我们就先满足于做一只聪明的“大猩猩”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