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書篆髓後》鈔記

(2025-10-29 07:35:01)
标签:

书法

文化

 

 

           考小學沿流,褒鄭氏《篆髓》

                 ——《書篆髓後》鈔記

      北宋中期,金石學逐步興起,古文字的解讀與整理成為學界關注的核心方向,鄭惇方(字希道)所著《篆髓》六卷及《字義》一篇,正是這一學術背景下的文字學力作。要真正理解這部著作的價值,首先需梳理其背後貫通漢至宋的學術脈絡。鄭惇方並非孤立完成著述,而是系統吸納了歷代“小學”大家的研究精華:從漢代班固《白虎通義》奠定的訓詁範式入手,兼顧揚雄《方言》對語言差異的細緻關注,再到許慎《說文解字》對文字本源的系統梳理;進入唐代,既吸收李陽冰在篆法上的革新成果,也納入李舟《切韻》對韻部的規整貢獻;到北宋時,更融合徐鉉、徐鍇兄弟的《說文》校勘成就(其中徐鉉重點糾正了唐代李陽冰擅自改動《說文》的謬誤,徐鍇則以《說文繫傳》進一步細化文字訓釋)。這些跨越數代的學術成果被有機整合,最終構築起《篆髓》紮實的學術根基。

      更值得稱道的是,鄭惇方的治學品格貫穿於《篆髓》全書。原文稱其為“信厚君子”,這份“信厚”在治學中具體體現為兩點:一是即便對舊有學說補充新解,也始終以實證為依據,絕不憑空“意斷曲說”。例如解讀“禮”字在不同經書裏的用法時,他會援引《周禮》《儀禮》中的相關記載對比考證,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詞義演變,而非僅憑主觀臆斷下結論;二是面對存疑之處,他堅持“疑者蓋闕”的原則。若某字的本義或其在經書中的特殊用法缺乏明確文獻支橕,便選擇留白待考,絕不牽強附會拼湊說法。這種嚴謹態度,恰好與原文強調的“學術之邪正,視其為人”相呼應,也是後世學者認可《篆髓》學術價值的核心原因。

      《書篆髓後》中最具洞察力的論述,莫過於將《說文解字》比作醫者手中的《神農本草經》。這一比喻絕非簡單的類比,而是對漢代以來治學弊端的深刻批判。作者指出,《本草》中的草木金石雖各有固定藥性,但醫者用藥時必須結合患者體質、病症輕重調整配伍,才能真正發揮寒溫補瀉的療效;同理,《說文》中的文字雖有本義,但學者研讀經書時若忽視語境差異,強行將“字同義異”的情況統一為單一義項,恰似醫者不顧患者體質、病症差異盲目用藥。漢代以來,不少學者便陷入這樣的誤區:他們對經文中的字詞過度“雕刻采繪”,非要為每個字定下一個唯一解釋,即便與不同篇章的語境明顯冲突也不願妥協,最終讓六經的解讀陷入眾說紛紜的混亂,反而使後學對經典本義產生更深的疑惑。

      為印證“言各有當”的道理,作者還細緻梳理了經典中“字同義異”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並非孤立的字詞分析,而是與文本語境深度融合:以“聞”字為例,《論語·顏淵》中“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的“聞”,指向表面裝作仁人、實際行為卻與之相悖的“小人虛名”,帶有鮮明貶義;而《詩經·小雅·車攻》中“之子於征,有聞無聲”的“聞”,刻畫的是天子打獵歸程時,隊伍雖莊重肅靜卻自帶威嚴聲望的場景,是對君子德行的褒揚。再看“比”字,《論語·為政》中“君子周而不比”的“比”,特指結黨營私的阿附之舉,飽含批判意味;但《周易·比卦·象傳》中“地上有水,比以建萬國,親諸侯”的“比”,則取“水依地而安居、君依民而穩固”的喻義,是先王通過親睦諸侯來安定天下的善策。就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這句話,也並非孔子對喪死之事的普遍主張,而是針對宋桓司馬耗費三年打造石槨、追求喪葬奢靡的行為,特意提出的批判。這些案例層層遞進,徹底打破了“以一字考經”的僵化思維定式。

      這份對“語境”與“實證”的重視,讓《書篆髓後》不僅是對《篆髓》的推崇,更重要的是為北宋文字學確立了核心治學原則。它明確繼承徐鉉、徐鍇校勘《說文》的實證傳統,堅決反對李陽冰擅自改動《說文》的主觀做法,同時提出“簡而通”的治學路徑。不追求繁瑣的旁徵博引,而是以貫通語境、尊重文字多義性為核心。這種治學思想也為後世文字學的發展埋下了重要伏筆,例如清代段玉裁註解《說文解字》時,便深度借鑒了這種“結合語境釋字”的思路,明確提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釋字原則,進一步推動了文字學研究的深化。

      即便放到當下,這份治學精神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當前學術研究中,“穿鑿附會”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有人解讀《論語》《孟子》等經典時,僅停留在字詞表面意思,忽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背景與文本上下文的關聯;有人為追求“學術創新”,不顧文獻依據強行提出新說,甚至曲解經典原意。而《書篆髓後》恰恰提醒我們,無論是解讀古籍還是從事其他領域的學術研究,都需兼顧“本源”與“語境”。既要尊重文字的本義、文獻的原貌,不隨意篡改或曲解;又要重視具體語境的差異,不機械套用單一解釋。唯有像鄭惇方那樣秉持“疑者存闕、證者立說”的態度,才能避免陷入“唯考據”或“唯創新”的極端,讓學術研究真正紮根於紮實的文獻證據與理性的邏輯思考。

 

 

           附原文《書篆髓後》

   滎陽鄭惇方,字希道,作《篆髓》六卷,《字義》一篇。凡古今字說,班、揚、賈、許、二李、二徐之學,其精者皆在。間有未盡,傅以新意,然皆有所考本,不用意斷曲說,其疑者蓋闕焉。凡學術之邪正,視其為人。鄭君信厚君子也,其言宜可信。

   余嘗論學者之有《說文》,如醫之有《本草》,雖草木金石,各有本性,而醫者用之,所配不同,則寒溫補瀉之效,隨用各別。而自漢以來,學者多以一字考經,字同義異,皆欲一之,彫刻采繪,必成其說。是以六經不勝異說,而學者疑焉。孔子曰:“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則聞為小人。而《詩》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之子於征,有聞無聲。”則聞為君子。又曰:“君子周而不比。”則比為惡。而《易》曰:“地上有水,比以建萬國,親諸侯。”則比為善。有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則所謂和者,同而已矣。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若此者多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此以八字成文,然猶不可。一曰言各有當也,而況欲以一字一之耶?

   余愛鄭君之學簡而通,故私附其後。

       鄭惇方,字希道,北宋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神宗至哲宗時期。他是北宋中期重要的篆書家與文字學家,以《篆髓》《字義》兩部著作聞名,其學術思想與書法實踐在金石學興起的背景下具有獨特價值。

       班、揚、賈、許、二李、二徐之學:班: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省咸陽市)人,其文字學代表著爲《白虎通義》。揚:揚雄(前53年~18年),又作楊雄,字子云,蜀郡成都(成都郫縣友愛鎮)人。其小學代表著爲《訓纂篇》和《方言》。賈:賈逵(?174年~228年),字梁道,初名衢,后改名逵,河东郡襄陵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其主要著作《周官解詁》與《左氏傳詁》,訓釋古籍翔實,通過注釋經典推動了文字規范與訓詁方法的系統化。許:許慎(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郡召陵縣(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經學家、文字學家。因其代表著《說文解字》的傳世,被後世尊為“字學宗師”。二李:指唐代李陽冰與李舟。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書法家。字少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趙郡李氏南祖。曾刊定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為二十卷,但對原書的篆法和解說都大加改動。李舟:唐代音韻學家,其著作《切韻》重新編排韻部,使四聲次序相配齊整,奠定了《廣韻》206韻的基礎。二徐:指徐鉉、徐鍇。徐鉉(917年~991年?),字鼎臣,世稱“徐騎省”,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原籍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他在小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對《說文》精心校勘,恢復其原本真貌,一方面改正傳寫訛誤,駁正唐代李陽冰刊定《說文》的謬誤;另一方面辨正別體俗字。徐鍇(920年~974年),字楚金,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原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主要小學著作爲《說文解字繫傳》40卷(世稱“小徐本”)與《說文解字篆韻譜》(有10卷本和5卷本兩種)。

       《本草》:《神農本草經》的省稱,古代著名的藥書。因所記各藥以草類為多,故稱《本草》。

       彫刻采繪:指雕刻彩繪,意謂穿鑿附會。

       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種經典。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馬融注曰:“此言佞人也。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則違,安居其偽,而不自疑者也。”這裏的“聞”指小人。

       出自《詩經·小雅·車攻》。“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大意爲天子獵罷上歸程,但見隊伍不聞聲。勇武果敢真天子,確實成功有才能。這裏的“聞”指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出自《論語·為政》。孔安國注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也。”此處之“比”爲貶義。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出自《周易·比卦·象傳》。《子夏易傳》曰:“地載水而澤也,水得地而安也,下得上而寧也,上得下而位也。故先王建萬國,和親諸侯,然後天下安也。”此處之“比”爲褒義。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出自《論語·學而》。馬融注曰:“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爲節,亦不可行。”此處的“和”具有“同”義。

       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注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

       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出自《禮記·檀弓上》,原文爲“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蓋為反對厚葬奢靡之風。據《禮記》子游所述,孔子見宋國桓司馬耗費三年制作石槨,遂提出“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旨在批判過度注重墓葬的陋習。

 《書篆髓後》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