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後》

(2025-10-27 07:15:24)
标签:

书法

文化

 

 

           神與物交,得心應手

                 ——讀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後》

      姚氏曰:“傳出文士,圖生巧夫。”(《續畫品》)今讀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後》,方知信然,斯語不誣也。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正是蘇軾與李伯時交往密切時段,這年東坡在開封會晤了龍眠居士李伯時,並創作了《書李伯時山莊圖後》這一題跋。

      蘇軾在題跋中開篇以設問破題,針對“李伯時作《山莊圖》能使觀者辨泉石、識漁樵,是否因強記不忘”的疑問,給出了“非也”的明確回應。其核心論證“畫日者常疑餅,非忘日也;醉中不以鼻飲,夢中秋以趾捉”,乃以生活常理喻藝術本質。真正的藝術感知並非刻意記誦,而是“天機之所合”的自然交融。“神與物交”的關鍵,在於藝術家“不留於一物”的精神狀態:不被物象的表象束縛,而是以心靈與萬物對話,使主觀情志與客觀物象達成和諧共鳴。這種交融並非被動的描摹,而是主動的精神滲透,正如李公麟在山莊中觀泉石、遇漁樵時,早已將景物與人物的神韻納入心懷,故落筆時無需刻意回想,便能讓觀者“如見所夢,如悟前世”,這正是“神交”而非“強記”的藝術魔力。

      蘇軾進一步提出“有道有藝”的藝術觀,直指“神與物交”的落地路徑:“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李公麟的創作恰是“道”與“藝”的完美結合:《山莊圖》的“物我同構”:此圖雖以王維《輞川圖》為法,卻“行筆細潤,乃有超越之意”。李公麟歸隱龍眠山時,親身體驗山莊的“高山平疇”“修竹古木”,將生活感知與山水神韻熔鑄一體。觀者能“信足而行,自得道路”,正因畫中不僅有山水之形,更有藝術家與山莊精神交融的“活態意境”,實現了“形於心”到“形於手”的轉化。

      宗教題材的《華嚴相》創作更見“神交”之力。蘇軾贊其“皆以意造,而與佛合”,點明李公麟並非機械摹畫佛經圖像,而是以心靈去體悟毘盧遮那佛的法身精神,使“佛菩薩言之,居士畫之,若出一人”。這種“意造”絕非憑空想象,而是藝術家對宗教精神的深度共情,是“神與佛交”的延伸,印證了“神與物交”可跨越題材界限的普適性。

      蘇軾此跋作於元祐四年1089年),正值北宋文人畫興起的關鍵期。姚氏“傳出文士,圖生巧夫”的論斷,在蘇、李二人的互動中得到升華:李公麟以“百工之智”的技藝為基,蘇軾以“文士之思”的理念為魂,共同構建了文人畫“重神輕形”的理論雛形。雖《山莊圖》原跡不存,明人依二蘇詩文绘制的版本仍能傳遞其精神,這恰好說明“神與物交”的藝術魅力超越了物質載體。《宣和畫譜》將它與《輞川圖》併稱,實則是對“以心觀物、以意造形”藝術傳統的認可:從王維到李公麟,再到蘇軾的理論總結,文人畫的核心精神正在於“神交”而非“形似”,為後世中國畫“寫意”美學奠定了根基。

      蘇東坡論文學藝術,多次強調要“得心應手”。如《答謝民師書》論寫作,對客觀的事理、物理的奧妙要求先能夠抓得住,“瞭然於心”,但這東西如風如影,無形無質,把捉不住,做到這點已很難,雖“千萬人而不一遇”的;還要進一步“使瞭然於口與手”,就更難了。《文與可畫篔簹穀偃竹記》論繪畫,說他自己已經得了文與可所傳的畫竹理論與方法,“心識其所以然”,但仍是“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乃“不學之過也”,藝術修養還沒有到家。也是難。這一篇《書李伯時山莊圖後》,說的還是同一個問題,舉的則是成功的例子。顯然,李伯時不是靠一樣一樣地強記然後畫出來的。他實在太熟悉自己的山莊了,已達到“瞭然於心”的一步,是“天機之所合”(天機,人的天生官能)。我們由此想起了《莊子·養生主》所述的庖丁解牛之事。庖丁為梁惠王解剖牛之時,已經歷了多年操作鍛煉,做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不必察看就知道肉間紋理、經絡走向所在,以及肉與骨、骨與骨的交接處,順著下刀,一舉成功,骨肉離解,刀刃不傷。其中有“道”,超過了“技”的範疇了。李伯時之用“心”認識山莊道路景物,猶如庖丁之以“神”認識牛身骨肉結構,所以說“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

 

 

 

            附原文《書李伯時山莊圖後》

   或曰:“龍眠居士作山莊圖,使後來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見所夢,如悟前世,見山中泉石草木,不問而知其名,遇山中漁樵隱逸,不名而識其人,此豈強記不忘者乎?”

   曰:“非也。畫日者常疑餅,非忘日也。醉中不以鼻飲,夢中不以趾捉,天機之所合,不強而自記也。居士之在山也,不留於一物,故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雖然,有道有藝,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吾嘗見居士作華嚴相,皆以意造,而與佛合。佛菩薩言之,居士畫之,若出一人,況自畫其所見者乎?”

————————————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龍眠山人,北宋時期舒州(今安徽桐城,一說安徽舒城)人,熙寧三年(1070年)登進士第,一說宋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他在繪畫創作上表現範圍廣闊,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且精於臨摹。其現存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演教圖》(傳)、《免胄圖》(傳)及《聖賢圖》(南宋石到本)等。

       龍眠山莊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城西北7.5公历的西龍眠山李家畈(今屬雙溪村李莊),為北宋畫家李公麟於元符末年歸隱龍眠山時營建。主體建築背倚高山面朝平疇,佔地約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龍眠河繞西側南流,四週環築土牆,南向建樓門,前有半月形池塘,後山修竹古木掩映。《龍眠山荘圖》亦稱《山荘圖》,是宋代傑出畫家李公麟的白描山水畫。《宣和畫譜》稱《山荘圖》,可以配王維《輞川圖》;《佩文齋書畫譜》亦說《山荘圖》用王維《輞川圖》的画法:“而行筆細潤,乃有超越之意”。遺憾的是李氏原圖今已無存,此卷與“臺北故宮本”,皆明人依二蘇詩文而繪製。

       華嚴相:即《華嚴經》中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像,指《華嚴經》七處九會或七處八會的圖相。又稱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七處九會華嚴世界圖、華嚴七處九會圖像,中國自唐初以來即有此華嚴變相。

 

 讀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