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歐陽修《祭吳尚書文》鈔記

(2025-09-17 09:25:35)
标签:

书法

文化

           愍公勤政,悼君早亡

                 ——歐陽修《祭吳尚書文》鈔記

      嘉祐三年(1058年)五月初一,時任翰林侍讀學士的歐陽修,遣驅使官田安之前往西京,以清酌庶羞為奠,致祭於故留守資政左丞、追贈吏部尚書吳育之靈。在祭文中,時年五十一嵗的歐陽修以垂老之身、閱世之眼慨歎:世間可喜事稀,可悲事稠。士人初時勤謹求仕,看似眾皆可成,然得願後多怠惰,迫於利害易改初心,能守節至終者,十無一二;即便曾康健談笑、意氣偉然之人,或因離合、或因衰病,旦暮間忽亡者,亦十常八九。而吳育這般“善人君子”,既難得如斯,又易失若此,故每失一人,歐陽修必咨嗟殞泣,乃至失聲長號。

      吳育(1004年~1058年),字春卿,福建建州浦城人,禮部侍郎吳待問之長子。其少負奇穎,博聞強識,天聖五年(1027年)登進士甲科,初授大理寺評事,後遷大理寺丞,歷任臨安、諸暨、襄城知縣。任襄城時,他執法嚴明:宋宗室子孫多葬於此,宦官借祭葬擾民,吳育奏請朝廷定祭葬之費由官出,禁宦官私擾;宦官夜叩縣衙索牛車,亦遭其拒,自此宗室出游狩獵,不敢再侵百姓。景祐元年(1034年),吳育應“材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試,取入三等(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者僅吳育與蘇軾),擢著作郎、直集賢院,出為蘇州通判,還朝後掌太常禮院。

      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朝臣多主討伐,唯吳育諫言:元昊剽悍多詐,此前封平西王后已反復無常,今強令其削號難成,不如仿國初江南錢俶故事,稍易名號加封安撫。然仁宗未納其策,命任福、葛懷敏相繼征討,皆敗,最終仍封元昊為夏國主。此後,吳育加同修起居注、知製誥,遷翰林學士、禮部郎中。契丹伐元昊,元昊求援,契丹又請宋拒納元昊,朝廷無措。吳育獻策:當坐收漁利,先勸元昊與契丹修好,再許其內附,同時告契丹“已令元昊轅門謝罪,否則必討”,如此宋可免兩國責難。仁宗從之,北宋邊疆暫得安定。

      慶曆五年(1045年),吳育授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旋改參知政事。知開封府時,他曾與宰相范仲淹政見相左,然范仲淹貶官安撫河東,奏報多被阻撓,吳育唯以公事為重,可行者即施行,全無私怨。其父吳待問為光祿卿,班位在吳育之下,吳育再三辭位避嫌,未獲准許。前宰相之子向綬知永靜軍時,疑通判江中立檢舉己過,捏造罪名構陷,致江中立自縊。諸臣因向綬出身權貴請輕判,吳育堅持不可,最終向綬減死一等,流放南方。御史唐詢與宰相賈昌朝有親,當避嫌,吳育屢請罷其官,唐詢懷恨,奏請廢制科策試、改由公卿薦才(暗指吳育由策試擢升)。吳育引漢唐舊事駁議其弊,仁宗悟,詔禮部將制科附進士貢舉定為常制。

      吳育與賈昌朝議事,從不妥協,甚至奏言“若因權爭而屈,願罷官”,仁宗判定吳育有理,復授樞密副使。後遇大旱,賈昌朝罷相,御史中丞引《洪範》稱“天旱由大臣相爭”,吳育亦遭罷黜,以給事中出知許州,再徙蔡州。時汴京傳言“妖人千數聚確山作亂”,內廷遣宦官指名捕十人,令吳育調兵圍捕。吳育斷言“若真有千人聚眾,我必知曉,此不過鄉民斂財辦佛事”,遂留使者宴飲,另遣一差役將十人械送京城。審問果如吳育所料,十人無罪釋放,誣告者伏法。

      此後,吳育以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再徙陝州,因上疏論刑獄之弊,升禮部侍郎、知永興軍。不久奉召入朝,任翰林侍讀學士,後因病請任近郡,仁宗謂群臣“吳育剛正可用,唯嫉惡過甚”,命其出知汝州,又遣使慰問、賜藥。吳育病未愈,求授散官,遂任集賢殿學士、判西京留守司。時御史張堯佐知河陽,積案不決,民多向吳育申訴,吳育僅在狀紙尾批註意見,張堯佐即不敢拖延。仁宗復召吳育,授判尚書省,然諫官劉元瑜誣其 “在河南時貸錢於民取息”,吳育遂被除宣徽院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

      當時龐籍經略河東,與西夏爭築麟州城柵,吳育警示“未先議和立約即築城,必啟邊釁”,囑龐籍上奏,朝廷未答。不久西夏大舉侵邊,殺宋將郭恩,太原將佐皆獲罪罷官。此時吳育心病復發,力辭守邊,朝廷乃授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知河中府,再徙河南府。嘉祐三年(1058年),吳育積勞成疾而逝,享年五十五歲,追贈吏部尚書,謚“正肅”,葬於新鄭。

      吳育足智多謀,直言善諫,常以政治道義、君臣準則引導皇帝,對穩定政局、安定邊防功不可沒;又擅詩文,曾與宋庠在西臺唱和,得詩數百篇,有文集五十卷,歐陽修亦贊其“文章長於議論”。在歐陽修眼中,吳育“材謀足以任大臣,文學足以傳後世”,本應在朝參論國政,卻久居外任;本應享高壽為世所望,卻猝然長逝。這份惋惜與痛悼,不僅讓歐陽修悲慟不已,更令搢紳大夫聚於吳家吊唁,故舊親友無不奔往靈前哭祭。歐陽修此篇祭文,既寄寓著對吳育的敬重與哀思,也道盡了時人對“善人君子”難得易失的慨歎,更讓吳育這位正直有為的賢臣形象,得以隨文傳世。

 

 

           附原文《祭吳尚書文》

      維嘉祐三年五月庚午朔,具官歐陽修謹遣驅使官田安之至于西京,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留守資政左丞贈吏部尚書吳公之靈。曰:

      嗚呼公乎!余将老也,閲世久也,見時之事,可喜者少,而可悲者多也。士少勤其身,以干禄仕,取名聲,初若可愛慕者衆也。既而得其所欲而怠,與迫於利害而遷,求全其節以保其終者,十不一二也。其人康強飲食,平居笑言,以相歡樂,察其志意,可謂偉然。而或離或合,不見幾時,遂至于衰病,與其俯仰旦暮之間忽焉以死者,十常八九也。

      嗚呼公乎!所謂善人君子者,其難得既如彼,而易失又如此也。故每失一人,未嘗不咨嗟殞泣,至于失聲而長號也。公材謀足以居大臣,文學足以名後世,宜在朝廷以講國論,而久留于外;宜享夀考以為人望,而遽云長逝!此搢紳大夫所以聚弔于家,而交朋故舊莫不走哭于位,豈惟老病之人獨易感而多涕也?尚饗!

————————————

       吳尚書者:吳育(1004年~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禮部侍郎吳待問長子,宋代參知政事。少奇穎博學,中進士,《宋史》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初任大理寺評事,升大理寺丞。歷任臨安(今杭州)、諸暨(今浙江諸暨縣)、襄城(河南省許昌市)知縣,任職襄城時,執法嚴謹。舉賢良方正,擢升著作佐郎、集賢院直學士、湖州通判。還京,知任太常禮院,改右正言,歷三司鹽鐵、戶部二判官。尋以本官供諫職。嘉祐三年(1058年)積勞成疾病逝,享年55歲,追贈吏部尚書、謚正肅。葬新鄭。其人足智多謀,直言善諫,能以政治道義、君臣行為為準則引導皇帝,對穩定政局、安定邊防起到積極作用。

 

 

 

           附歐陽修《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贈吏部尚書正肅吳公墓誌銘》

      嘉祐四年十一月丁未,資政殿大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左丞、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八百戶、食實封八百戶、贈吏部尚書、諡曰正肅吳公,葬於鄭州新鄭縣崇義鄉朝村之原。吳氏世為建安人,自高、曾以來皆葬建州之浦城,至公始葬其皇考於新鄭。

      公諱育,字春卿。為人明敏勁果,強學博辯。能自忖度,不可,守不發;已發莫能屈奪。天聖中,與其弟京、方俱舉進士,試禮部為第一,遂中甲科,而京、方皆及第。當是時,吳氏兄弟名聞天下。

      公初以大理評事知臨安、諸暨二縣,遷本寺丞知襄城縣。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入三等。遷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通判蘇州,同知太常禮院,三司戶部、度支二判官,知諫院,修起居注,知制誥,判太常、大理二寺,吏部流內銓,史館修撰,累遷起居舍人,為翰林學士。久之,遷禮部郎中,以學士知開封府。

      公為政簡嚴,所至,民樂其不擾,去雖久,愈思之。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後子孫當從葬者與其歲時上塚者不絕,故宗室,宦官常往來為州縣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宗室、宦官怒,或夜半叩縣門索牛駕車以動之,公輒不應,及旦,徐告曰:“牛不可得也。”由是宗室、宦官曰:“此不可為也”,凡過其縣者,不敢以鷹犬犯民田,至他境矣,然後敢縱獵。

      其治開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為害者而已。”居數日,發大奸吏一人流於嶺外,一府股栗。又得巨盜積贓萬九千緡,獄具而輒再變,眾疑以為冤,天子為遣他吏按之,卒伏法。由是京師肅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間隳盟,朝廷多故,公數言事,獻計畫。自元昊初遣使上書,有不順語,朝廷急命將出師,而群臣爭言豎子即可誅滅。獨公以謂元昊雖名藩臣,而實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責,外置之。且其已僭名號,誇其大,勢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種落,第可因之賜號若國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動。然時方銳意於必討,故皆以公言為不然。其後師久無功,而元昊亦歸過自新,天子為除其罪,卒以為夏國主。由是議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虛弊中國。

      公在開封,數以職事辨爭,或有不得,則輒請引去,天子惜之。慶曆五年正月,以為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三月,拜參知政事。與賈丞相爭事上前,上之左右與殿中人皆恐色變,公論辯不已,既而曰:“臣所爭者,職也;顧力不能勝矣,願罷臣職,不敢爭。”上顧公直,乃復以為樞密副使。

      居歲餘,大旱,賈丞相罷去。御史中丞高若訥用《洪範》言大臣廷爭為不肅,故雨不時若。因並罷公,以給事中知許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盜,公按令,為民立伍保而簡其法,民便安之,盜賊為息。京師有告妖賊千人聚確山者,上遣中貴人馳至蔡,以名捕者十人。使者欲得兵自往取之,公曰:“使者欲藉兵立威?欲得妖人以還報也?”使者曰:“欲得妖人爾。”公曰:“吾在此,雖不敏,然聚千人於境內,安得不知?使信有之,今以兵往,是趣其為亂也。此不過鄉人相聚為佛事,以利錢財爾,一弓手召之,可致也。”乃館使者,日與之飲酒,而密遣人召十人者,皆至,送京師,告者果伏辜。拜資政殿學士,徙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又徙陝府。遷禮部侍郎,徙永興軍。

      丁父憂,去官。起復,懇請終喪。服除,加拜翰林侍讀學士,且召之。公辭以疾,上惻然,遣使者存問,賜以名藥,遂以知汝州。居久之,又辭以疾,即以為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守司御史臺。疾少間,復知陝府,加拜資政殿大學士。

      自公罷去,上數為大臣言吳某剛正可用,每召之,輒以疾不至,於是召還,始侍講禁中,判通進銀台司、尚書都省。明年,拜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判延州。龐丞相經略河東,與夏人爭麟州界,急築柵於白草。公以謂約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東,移書龐公,且奏疏論之朝廷,皆不報。已而夏人果犯邊,殺驍將郭恩,而龐丞相與其將校十數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既而公復以疾辭不任邊事,且求解宣徽使,乃復以為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知河中府,遂徙河南。

      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聞其復來,皆歡呼逆於路,惟恐後。其卒也,皆聚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於位,詔輟朝一日。曾祖諱進忠,贈太師;妣陳氏,吳國太夫人。祖諱諒,贈中書令;妣葛氏,越國太夫人。父諱待問,官至禮部侍郎,贈太保;妣李氏,楚國太夫人。娶王氏,太原郡夫人。子男十人:安度、安矩、安素,皆太常寺太祝;安常,大理評事;安正、安本、安序,皆秘書省正字;安厚,太常寺奉禮郎;安憲、安節未仕。女三人:長適集賢校理韓宗彥,次適著作佐郎龐元英,皆早卒;次適光祿寺丞任逸。

      公在二府時,太保公以列卿奉朝請,父子在廷,士大夫以為榮。而公踧踖不安,自言子班父前,非所以示人以法,顧不敢以人子私亂朝廷之制,願得罷去,不聽。天子數推恩群臣子弟,公每先及宗族疏遠者,至公之卒,子孫未官者七人。有文集五十卷,尤長於論議。銘曰:

      顯允吳公,有家於閩。自公皇考,卜茲新原。厚壤深泉,樂其寬閑。今公其從,公誌之安。公昔尚少,始來京師。挾其二季,名發聲馳。乃賜之策,以承帝問。語驚於廷,有偉其論。乃登侍從,乃任大臣。出入險夷,周旋屈伸。公所策事,先其利害。初有不從,後無不悔。公於臨政,簡以便人。人去而思,愈久彌新。帝曰廷臣,汝剛而直。來汝予用,斷餘不惑。公曰臣愚,負薪之憂。帝為谘嗟,公其少休。優以大邦,寵其秩祿。尚冀公來,公卒不復。史臣考德,作銘幽宅。

 

 

 歐陽修《祭吳尚書文》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