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2025-09-08 09:48:47)
标签:

书法

文化

          

           憑弔亡友,由衷泣言

                 ——讀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以質樸卻飽含深情的文字,將對亡友石曼卿的思念與悲慟盡情傾瀉,終成古代祭文中的傳世經典。這篇祭文不衹是歐陽修個人情感的赤誠流露,更藏著作者對生命價值、真摯友情與歷史變遷的深刻思索,讀來令人心頭發熱、鼻間發酸,餘韻縈繞心間久久不散。

      從祭文的開篇便能感受到那份莊重:歐陽修以簡潔規整的筆觸,清晰交代了祭奠的時間、自身身份、所遣使者與祭品:“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敭,至於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這樣嚴謹的格式,既符合古代祭文的傳統規範,自是對亡友的深切尊重,也為後文情感的鋪陳奠定了肅穆的基調。“謹遣”“致祭”這些看似平淡的詞語,實則滿含歐陽修對亡友的誠重心意,仿佛能讓人親眼看見他安排祭奠事宜時,那份抑制著悲痛卻又無比虔誠的模樣。

      文中兩次以泣呼“嗚呼曼卿!”起筆,那一聲聲悲歎,似哽咽傾訴,又似含淚呼喊,將內心的悲痛直白地宣泄了出來,感染力直擊人心。作者第一次感歎“生而為英,死而為靈”,是對石曼卿生前卓越才華與高潔品格的高度讚譽。在歐陽修心中,石曼卿雖已離世,但精神永不消散,就像古代聖賢那般,其“後世之名”會如“日星”般明亮,不會隨着萬物的消逝而淡去。他將石曼卿與聖賢相提並論,不衹是對亡友的極高肯定,更藏著對這份友情的珍視:在作者心目中,石曼卿的價值遠超常人,其精神將會永遠留存。而這份對友人價值的認可,也悄悄透露了歐陽修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生命的長度終有盡頭,但精神的高度可以跨越時空,延綿永恒。

      第二次泣呼“嗚呼曼卿!”,則將目光轉向亡友的墓地景象,那滿是對時光流逝的悵惘。“吾不見子久矣,猶能髣髴子之平生”,一句簡單的思念,卻勾勒出清晰的畫面,歐陽修正靜靜佇立在墓前,腦海中不斷閃現與石曼卿過往的點滴,那些鮮活的場景、熟悉的模樣,仿佛就在昨天。接著,作者滿懷期許地想象:石曼卿的遺體不會化為腐朽的泥土,而是會化作“金玉之精”,或是在墓旁長出“千尺長松”、生出“九莖靈芝”。誠然,這些美好的念想,恰是對亡友最真摯的祝願,卻也恰恰反襯出墓地實況的荒涼:“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淒露下,走磷飛螢”。牧童樵夫在墓旁往來歌唱,受驚的鳥獸在周圍悲鳴徘徊、咿咿呀呀,這般景象更添了幾分淒涼,讓人忍不住心生悲戚。而“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與鼯鼪”的擔憂,不衹是對墓地未來命運的牽掛,更藏著歐陽修對人生無常、歷史變遷的無奈。即便如古代聖賢,他們的墓地最終也難免落得“纍纍乎曠野與荒城”的結局,這份對歷史規律的清醒認知,讓他的悲痛中多了一層深沉的反思。

      到了文末,歐陽修坦誠道:“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悲涼淒愴,不覺臨風而隕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他分明清楚盛衰存亡是世間不變的常理,可每當回憶起過去與石曼卿相處的時光,悲傷就不禁湧上心頭,以至於“臨風隕涕”,甚至為自己達不到“太上忘情”的境界而心生愧疚。這種毫不掩飾的自我剖析,讓情感的表達更顯真實,也更易觸動人心。“臨風而隕涕”的畫面,將他的悲痛推向頂點,也讓讀者真切感受到這份友情的真摯與厚重。結尾的“尚饗”二字,簡潔卻莊重,既是祭文的常規結語,又像對亡友最後的呼喚,餘音裊裊,讓人沉浸在這份悲傷與思念中,久久無法平靜。

      縱觀整篇《祭石曼卿文》,歐陽修沒有刻意堆砌華麗辭藻,而是以“由衷泣言”的筆觸,將對亡友的思念、讚譽、悲痛,與對人生的思考緊緊交織。文中既有對友人的深情追憶,也有對生命意義的探尋;既有對現實景象的細膩描繪,也有對歷史規律的感慨。情感一層一層遞進,真摯又深沉,讓讀者在感受悲傷的同時,也不禁開始思考友情的珍貴、生命的價值與歷史流轉不息的規律。這篇祭文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它藏著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也有著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最終成為後世憑弔亡友、抒發真情時爭相傚彷的典範。

 

 

           附原文《祭石曼卿文》

      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敭,至於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於無物者,暫聚之形;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配者,後世之名。此自古聖賢,莫不皆然,而著在簡冊者,昭如日星。

      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猶能髣髴子之平生。其軒昂磊落、突兀崢嶸而埋藏於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不然,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淒露下,走磷飛螢!但見牧童樵叟,歌唫上下,與夫驚禽駭獸,悲鳴躑躅而咿嚶。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與鼯鼪?此自古聖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纍纍乎曠野與荒城!

      嗚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悲涼淒愴,不覺臨風而隕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饗!

 

 讀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