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

(2025-09-07 11:40:24)
标签:

书法

文化

      醉能同樂,醒以述文

                 ——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歐陽修因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推行慶曆新政而被貶滁州。歐陽修到任滁州後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平和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些使歐陽修感到無比的欣慰。但是當時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鋭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作者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歐陽修寫下了《醉翁亭記》,翌年,他又寫作了《豐樂亭記》。他認為:“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然而這幅安定的民生中,源自太祖皇帝盪平天下,因而人民可以“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離開政治鬥爭的漩渦京都,來到滁州之後,歐陽修一方面對當地實施寬簡政策,從而使得地方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生出現了可喜的改善。更兼滁州山水秀美,遊人可觀可樂,由是歐陽修樂與滁人共享這一片樂土,爰有《醉翁亭記》之作焉。作為遊記作品,本文通篇採用判斷句敘述,全文由二十一個判斷句構成,因而別具特色。我們先看首段,共有九個判斷句組成,概述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與此亭得名之由來。首句“環滁皆山也”,便將滁州的地貌綜述無遺,說明滁州以丘陵爲主要地貌。在整體山丘地貌的前提下,其中山勢最為優美者乃是其西南諸峰;而在西南諸峰之中一眼望去,“蔚然而深秀者”便是琅琊山了。就這樣由面到點,作者逐步地將醉翁亭所在的地理環境給描述出來了,給讀者以清晰的印象。然後,作者繼續寫道:在山間前行六七里,便會聽到水聲潺潺,而一掛飛泉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這便是釀泉了。再隨著山勢的路轉峰回,人們會發現有座亭子像鳥翼一樣立於泉旁,那便是醉翁亭了。至於此亭的作者,原是山中一位名叫智仙的僧人;而給此亭命名者,便是我太守歐陽修了。何以名此亭爲“醉翁”呢?由於太守每每與賓客到此飲酒,只要小酌便醉了,且在眾人中年齡最高,因而自號爲“醉翁”了。其實,當年的歐陽修年僅三十八嵗,以今人看來,遠不到稱“翁”的年齡,或許是政治鬥爭的傾軋使之感覺身心疲憊,以故如此自稱。在道明此亭命名的由來之後,作者進而說道:醉翁醉意並非在於酒,而是在於陶醉此間的山水之中:山水的樂趣在得到酒意的升華之後,便深寓於我心也。

      接著,歐陽修概寫了出遊此間的朝暮與四時之樂。當朝陽照著林巒,山間的雲嵐逐漸消散之時,便是此間的早晨;至於暮雲歸岫,山林逐漸變暗乃至全黑下來,那便是此間的晚上,這山間的明暗變化乃是一日之氣象也。春日裏和風吹開山花,發出幽深的芳香;夏日裏高大的喬木展露出繁蔭;秋日則風霜降臨,天高氣清;冬日則水瘦山寒,山間的湍流消失,水中的石頭也裸露出來。這一系列的變化,充分展示了山間的四時之推迻,景物之變遷。這樣一來,早上出發,傍晚歸來,山間一日與四季的氣象各不相同,因而遊人的樂趣也隨之得以變化無窮。

      至於具體的遊玩場面,則沿途總能見到背負重物者在一路高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遊人在呼喊,後面的遊人則答應,其間長者佝僂着腰背牽著稚子一道前行:這一路絡繹不絕者便是滁人出遊的場景。遊者到谿邊垂釣,則溪水幽深而魚很是肥美;用釀泉來製酒,則由於泉清而酒特香。此時,將山間的野味與此地的野菜一併烹飪出來,雜亂地擺在地上,那便是我太守將要開宴了。宴酣之樂,並非是有絲竹之演奏,而是因為其間投壺者射中,下棋者獲勝。此刻,眾賓觥籌交錯,有的客人坐着品酒,有的客人則起身喧譁,這便是眾賓客最為開心時刻。此時,有一位面色蒼老頭髮斑白的長者醉醺醺地樂在其中,那個人便是滁州的太守歐陽修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便是夕陽依山了,此刻山間的遊人逐漸稀散,太守也要歸去而眾賓自然也會隨從。茂密的樹林遮天蔽日,但聞林中歸鳥上下相鳴,殆是因遊人離去而禽鳥感到快樂。那些禽鳥雖然感知了山林之樂,可是它們無法感知遊人的樂趣;而遊人能感知隨從太守之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樂何樂。平時暢遊醉酒,那是與眾人同樂;而在酒醒之後能夠寫成文章,此人便是太守。那這個太守是誰呢?他便是江西廬陵(吉安)的歐陽修。行文至此,二十一個判斷句終結了全篇,既道出了作者的出遊之樂,同時也交代了此文寫作之緣起。

      由於當地在實施寬簡政策時生產得到了發展,經濟日益提升,年豐物阜,因而歐陽修才有如此之樂。這種樂趣一方面與民共享,另一方面他也特別感恩趙太祖的蕩平天下,給人民提供了如此安定的生活環境。因而他在《豐樂亭記》中道:“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與此同時,當朝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讓朝廷積弊因陳,這也不得不使作者懷有隱憂。

 

 

 

           附原文《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讀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